|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1.2.1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 | 第11-12页 |
| 1.2.2 基于电流波形的熔滴过渡控制 | 第12-14页 |
| 1.2.3 基于附加外力的熔滴过渡控制 | 第14-17页 |
| 1.2.4 熔滴过渡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电弧力和脉冲激光控制原理和系统 | 第21-28页 |
| 2.1 电流负脉冲诱导熔滴过渡的原理 | 第21-22页 |
| 2.2 脉冲激光促进熔滴过渡的原理 | 第22-23页 |
| 2.3 电弧力-脉冲激光协同控制熔滴过渡的原理 | 第23-24页 |
| 2.4 实验系统 | 第24-28页 |
| 2.4.1 控制模块 | 第24-26页 |
| 2.4.2 焊接模块 | 第26页 |
| 2.4.3 激光系统 | 第26-27页 |
| 2.4.4 观察模块 | 第27-28页 |
| 第3章 富CO_2焊接熔滴过渡数值模型 | 第28-36页 |
| 3.1 VOF算法和Fluent软件简介 | 第28-31页 |
| 3.1.1 自由表面追踪算法VOF | 第28-29页 |
| 3.1.2 Fluent软件简介 | 第29-31页 |
| 3.2 富CO_2焊熔滴过渡数值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 3.2.1 建模理论 | 第31-32页 |
| 3.2.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 3.3 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34-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基于负脉冲诱导法的熔滴滴状过渡 | 第36-49页 |
| 4.1 电流负脉冲波形设计 | 第36-38页 |
| 4.1.1 MIG焊熔滴过渡对比实验 | 第36-37页 |
| 4.1.2 传统富CO_2焊熔滴过渡实验和观察 | 第37-38页 |
| 4.2 电流负脉冲波形优化 | 第38-40页 |
| 4.2.1 峰值电流持续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 4.2.2 基值电流持续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 4.3 电流负脉冲诱导滴状过渡实验 | 第40-44页 |
| 4.3.1 熔滴过渡动态过程观察 | 第40-43页 |
| 4.3.2 表面堆焊实验 | 第43-44页 |
| 4.4 焊接热输入分析 | 第44-48页 |
| 4.4.1 表面堆焊对比实验 | 第44-45页 |
| 4.4.2 热电偶测温对比实验 | 第45-47页 |
| 4.4.3 基于不同电流负脉冲波形的焊接热输入分析 | 第47-4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脉冲激光促使熔滴过渡的作用规律 | 第49-58页 |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9页 |
| 5.2 激光控制熔滴过渡初步实验 | 第49-51页 |
| 5.2.1 激光作用下的熔滴蒸发行为 | 第49-50页 |
| 5.2.2 激光控制熔滴过渡 | 第50-51页 |
| 5.3 激光促进熔滴过渡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 5.3.1 激光峰值功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 5.3.2 焊丝直径的影响 | 第53-54页 |
| 5.4 激光促进熔滴过渡的作用机制 | 第54-57页 |
| 5.4.1 熔滴受照射表面激光吸收率 | 第54-55页 |
| 5.4.2 激光对熔滴的辐射压力 | 第55-56页 |
| 5.4.3 激光对熔滴的蒸发反力 | 第56-57页 |
| 5.5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 第6章 电弧力-脉冲激光复合控制实验 | 第58-62页 |
| 6.1 电弧力-脉冲激光复合控制数值模拟 | 第58-60页 |
| 6.2 电弧力-脉冲激光复合控制实验 | 第60-61页 |
| 6.3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