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血液与材料的界面作用 | 第14-21页 |
1.2.1 材料接触导致的凝血反应 | 第14-15页 |
1.2.2 血浆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15-21页 |
1.3 Ti-O系抗凝血薄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从分子角度研究血液成分与材料界面作用的技术进展 | 第22-25页 |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2.1 研究方案 | 第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材料学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2.2.3 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2.2.4 血浆蛋白、血小板与Ti-O材料界面反应的分子解析 | 第32-34页 |
第3章 真空退火处理TI-O薄膜/粉末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34-51页 |
3.1 TI-O系基础材料的制备及退火处理工艺 | 第34-35页 |
3.1.1 Ti-O系基础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34页 |
3.1.2 高温退火处理氧化钛 | 第34-35页 |
3.2. 氧化钛材料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分析 | 第35-45页 |
3.2.1 透射电镜(TEM) | 第35-36页 |
3.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6-37页 |
3.2.3 XPS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3.2.4 氧化钛薄膜的接触角及酸碱分量计算 | 第42-44页 |
3.2.5 氧化钛粉末的比表面积(BET)的表征 | 第44页 |
3.2.6 氧化钛薄膜/粉末的Zeta电位的表征 | 第44-45页 |
3.2.7 氧化钛粉末的光致发光光谱(PL)谱检測测 | 第45页 |
3.3 血液相容性实验评价结果 | 第45-49页 |
3.3.1 血小板黏附实验 | 第45-46页 |
3.3.2 血小板粘附定量实验(LDH) | 第46-47页 |
3.3.3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及凝血时间CT测定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电化学表面掺杂TI-O薄膜/粉末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51-66页 |
4.1 TI-O系基础材料的制备及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处理工艺 | 第51-52页 |
4.1.1 Ti-O系基础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51页 |
4.1.2 Ti-O薄膜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 | 第51-52页 |
4.2 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氧化钛材料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分析 | 第52-60页 |
4.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2-53页 |
4.2.2 XPS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2.3 氧化钛薄膜的接触角及酸碱分量计算 | 第56-57页 |
4.2.4 n型掺杂Ti-O薄膜的肖特基图谱(Mott-schottky plot) | 第57-58页 |
4.2.5 氧化钛粉末的光致发光谱(PL) | 第58-59页 |
4.2.6 氧化钛薄膜/粉末的Zeta电位的表征 | 第59-60页 |
4.3 血液相容性实验评价结果 | 第60-64页 |
4.3.1 血小板粘附实验 | 第60页 |
4.3.2 血小板粘附定量实验(LDH) | 第60-62页 |
4.3.3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QCM-D技术研究模型氧化钛材料的凝血行为 | 第66-82页 |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6-69页 |
5.1.1 QCM测量方法 | 第66-67页 |
5.1.2 血浆凝血关键蛋白与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氧化钛反应的QCM吸附实验 | 第67-68页 |
5.1.3 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改性)氧化钛导致内源性凝血反应的QCM研究 | 第68页 |
5.1.4 血小板与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改性)氧化钛表面吸附血浆蛋白质反应的QCM研究 | 第68-69页 |
5.1.5 血小板在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改性)氧化钛材料表面吸附行为的荧光表征 | 第69页 |
5.1.6 血小板在表面电化学电荷转移n型掺杂(改性)氧化钛材料表面吸附行为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69页 |
5.1.7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形态 | 第69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81页 |
5.2.1 纤维蛋白原在表面改性氧化钛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69-73页 |
5.2.2 凝血因子Ⅻ在表面改性氧化钛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73-74页 |
5.2.3 凝血因子十二介导的乏十二因子血浆在材料表面的交联行为 | 第74-75页 |
5.2.4 改性氧化钛材料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的原位作用 | 第75-76页 |
5.2.5 改性氧化钛材料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的原位作用 | 第76-77页 |
5.2.6 改性氧化钛材料表面吸附血小板的SEM及荧光染色 | 第77-78页 |
5.2.7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纤维蛋白原吸附形式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模型氧化钛材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作用的分子解析 | 第82-95页 |
6.1 薄膜/粉末制备及后处理工艺 | 第82页 |
6.2 表面界面技术测试条件 | 第82-84页 |
6.2.1 纤维蛋白原在氧化钛材料表面的吸附动力性学研究 | 第82-83页 |
6.2.2 MicroDSC测量吸附纤维蛋白原的构象变化 | 第83页 |
6.2.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量吸附纤维蛋白原的构象变化 | 第83页 |
6.2.4 圆二色谱仪测量吸附纤维蛋白原的构象变化 | 第83-84页 |
6.2.5 免疫化学方法测量吸附纤维蛋白原的构象变化 | 第84页 |
6.2.6 流式细胞仪(FACS)表征材料与富板浆的原位作用 | 第84页 |
6.3 纤维蛋白原吸附行为及分子构象变化实验评价结果 | 第84-94页 |
6.3.1 纤维蛋白原在氧化钛材料表面的吸附动力性学研究 | 第84-85页 |
6.3.2 MicroDSC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6.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6.3.4 圆二色谱仪测量吸附纤维蛋白原的二级结构组成 | 第89-91页 |
6.3.5 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吸附纤维蛋白原构象变化 | 第91页 |
6.3.6 流式细胞仪(FACS)表征材料与富板浆的原位作用 | 第91-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氧化钛薄膜的抗凝血机理探讨 | 第95-100页 |
7.1 材料/血液相互作用的凝血机制假说 | 第95页 |
7.2 氧化钛材料影响血浆蛋白吸附的表面关键物理化学因素 | 第95-96页 |
7.3 材料介导凝血反应中,凝血酶十二因子与纤维蛋白原的地位 | 第96-97页 |
7.4 凝血关键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吸附构象与凝血的关系 | 第97-98页 |
7.5 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