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

动态数据发布的隐私保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2-14页
        1.3.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2页
        1.3.2 论文的内容组织第12-14页
第二章 隐私保护相关技术第14-28页
    2.1 隐私保护技术第14-21页
        2.1.1 基于数据失真的隐私保护技术第14-16页
        2.1.2 基于数据加密的技术第16页
        2.1.3 匿名发布技术第16-20页
        2.1.4 隐私保护技术对比分析第20-21页
    2.2 动态数据发布的隐私揭露理论第21-25页
        2.2.1 敏感属性更新图(SUG)第22-24页
        2.2.2 隐私揭露风险评估理论第24-25页
    2.3 数据发布的隐私保护性能综合评估第25-27页
        2.3.1 数据隐私度量第25-26页
        2.3.2 数据可用性度量第26页
        2.3.3 性能指标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基于静态数据发布的隐私保护模型第28-33页
    3.1 问题提出第28页
    3.2 相关知识第28-29页
        3.2.1 数值型数据间的距离第28页
        3.2.2 分类型数据间距离第28-29页
        3.2.3 元组间的距离第29页
    3.3 基于微聚类的数据发布算法第29-30页
        3.3.1 敏感属性分组第29-30页
        3.3.2 数据发布算法描述第30页
    3.4 实例分析第30-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基于动态数据发布的隐私保护模型第33-57页
    4.1 问题的提出第33-37页
        4.1.1 L-Diversity失效情况第34-35页
        4.1.2 M-Invariance失效实例第35页
        4.1.3 HD-Composition的不足第35-36页
        4.1.4 M-Distinct模型的不足与缺陷第36-37页
    4.2 相关知识第37-40页
        4.2.1 统一符号第37页
        4.2.2 动态更新定义第37-38页
        4.2.3 动态数据集以及相关知识定义第38-40页
    4.3 基于(M,CUS)-Distinct的隐私保护模型第40-50页
        4.3.1 (M,CUS)-Distinct原则第40页
        4.3.2 (M,CUS)-Distinct算法第40-45页
        4.3.3 实例分析第45-50页
    4.4 M-Distinct与(M,CUS)-Distinct对比分析第50-51页
    4.5 实验分析第51-55页
        4.5.1 实验环境第51页
        4.5.2 实验数据与设置第51-52页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2-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隆线溞生殖发育相关基因DcarTra和DcarChk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毒性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