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家蚕蚕卵的形态性状 | 第15页 |
1.2 卵色形成的生化机制 | 第15-17页 |
1.2.1 眼色素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色氨酸的代谢途径 | 第16-17页 |
1.3 家蚕卵色突变体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3.1 家蚕卵色突变体 | 第17-18页 |
1.3.2 家蚕第1白卵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18页 |
1.3.3 第2白卵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4 第3白卵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3.5 红卵胚胎致死突变体Fuyin-lre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6 桃红眼白卵基因(pe)的研究 | 第21页 |
1.4.卵色限性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第2章 家蚕淡红卵突变体re~p的遗传分析 | 第25-2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2 遗传规律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3.1 淡红卵(re~p)突变体显隐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2 淡红卵基因(re~p)和红卵基因(re)的遗传关系 | 第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家蚕淡红卵突变体re~p基因的连锁及定位分析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3.2.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29-30页 |
3.2.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0-31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3.3.1 实验材料饲养情况 | 第33页 |
3.3.2 BC_1及F2代的个体的表现型与基因型 | 第33-37页 |
3.3.3 re~p基因所在连锁群的确定 | 第37-39页 |
3.3.4 筛选与re~p基因连锁的新的SSR标记 | 第39-40页 |
3.3.5 F2个体和BC_1M回交群体基因型分析及构建re~p基因遗传连锁图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家蚕淡红卵突变体re~p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51页 |
4.2.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44页 |
4.2.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4-47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47-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3.1 候选基因的预测功能 | 第51-52页 |
4.3.2 候选基因不同卵期表达谱 | 第52-54页 |
4.3.3 克隆测序筛选候选基因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家蚕MFS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56-65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6-57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5.3.1 家蚕MFS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59-61页 |
5.3.2 MFS基因在3个家蚕品种中的组织和卵期表达谱 | 第61-63页 |
5.4 讨论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