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1 引言 | 第15-16页 |
2 蛋白质组学方法总览 | 第16-17页 |
2.1 基于质谱的定性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6页 |
2.2 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6-17页 |
3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阐释细菌耐药机制 | 第17-21页 |
3.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第17-18页 |
3.1.1 具有 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 | 第17-18页 |
3.2 抑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 第18-19页 |
3.2.1 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 第18-19页 |
3.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第19页 |
3.3 抑制核酸合成过程 | 第19-21页 |
3.3.1 抑制叶酸,一碳单位形成过程 | 第19-20页 |
3.3.2 DNA合成代谢抑制剂 | 第20-21页 |
3.3.3 RNA合成抑制剂 | 第21页 |
4 展望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三种外源代谢物对增强副溶血性弧菌抗生素敏感性作用效果的比较 | 第27-39页 |
1 引言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2.1 材料 | 第28页 |
2.1.1 菌株 | 第28页 |
2.1.2 培养基 | 第28页 |
2.1.3 抗生素 | 第2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培养条件 | 第28-29页 |
2.2.2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水平测定 | 第29页 |
2.2.3 添加外源代谢物的抗生素杀菌实验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3.1 不同耐药程度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筛选 | 第29-30页 |
3.2 三株不同耐药程度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第30-31页 |
3.3 三种外源代谢物对增强副溶血性弧菌药物敏感性作用效果的比较 | 第31-34页 |
3.3.1 三种外源代谢物对耐药副溶血性弧菌61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亚抑菌浓度卡那霉素胁迫条件下, 三种外源代谢物对耐药副溶血性弧菌61药物敏感性增强作用的比较 | 第32-33页 |
3.3.3 在外源添加葡萄糖及亚抑菌浓度卡那霉素胁迫条件下,其他不同耐药程度副溶血性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效果 | 第33-34页 |
3.3.4 在外源添加葡萄糖条件下,其他不同种类抗生素对副溶血性弧菌61 药物敏感性的作用效果比较 | 第34页 |
3.4 外源代谢物通过提高质子驱动力(PMF)促进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摄入的验证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ITRAQ阐释外源代谢物对增强副溶血性弧菌抗生素敏感性作用机理研究 | 第39-61页 |
1 引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2.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40页 |
2.2 细菌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2.3 BCA蛋白定量与SDS-PAGE | 第40-41页 |
2.4 全菌细菌样品蛋白胶内酶解[10] | 第41-42页 |
2.5 iTRAQ标记细菌蛋白样品[11] | 第42-43页 |
2.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 | 第43页 |
2.6.1 纳流液相色谱方法 | 第43页 |
2.6.2 质谱方法 | 第43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58页 |
3.1 BCA蛋白定量结果与SDS-PAGE胶条结果 | 第44页 |
3.2 色谱馏分分离效果 | 第44-45页 |
3.3 总离子流TIC图谱 | 第45-46页 |
3.4 PDST对定量数据的火山图分析 | 第46-47页 |
3.5 iTRAQ蛋白鉴定结果 | 第47页 |
3.6 显著差异蛋白基因(GO)功能注释 | 第47-53页 |
3.7 差异蛋白交互作用分析 | 第53-54页 |
3.8 显著差异蛋白基因pathway分析 | 第54-5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基因水平上对相关差异蛋白的表达验证 | 第61-72页 |
1 引言 | 第6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2.1.1 菌株、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2.1.2 培养条件 | 第6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2.2.1 引物设计及验证 | 第62-64页 |
2.2.2 副溶血性弧菌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64-65页 |
2.2.3 副溶血性弧菌cDNA合成qPCR反应体积和条件 | 第65-6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6-69页 |
3.1 外源代谢物对增强副溶血性弧菌抗生素敏感性作用效果相关差异蛋白的验证 | 第66-6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1. 发表中英文文章 | 第73页 |
2. 会议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