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生物学论文--农业生态学论文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和生产力调控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16页
        1.1.1 科学问题第13-14页
        1.1.2 实际问题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7页
        1.2.1 黄土高原农业系统自然环境变迁与特征第16-18页
        1.2.2 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社会环境演变与特征第18-22页
        1.2.3 对农业的认识第22-24页
        1.2.4 对小农户的认识第24-25页
        1.2.5 对食物安全的研究第25-26页
        1.2.6 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研究第26-27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标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4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8-31页
    2.2 方案设计与数据来源第31-32页
        2.2.1 田野调查第31-32页
        2.2.2 田间试验第32页
    2.3 相关概念界定第32-33页
        2.3.1 期限划分第32页
        2.3.2 农户劳动力供需第32-33页
    2.4 研究方法第33-40页
        2.4.1 能量分析第33-36页
        2.4.2 经济分析第36-39页
        2.4.3 劳动力分析第39-40页
        2.4.4 农业系统耦合指标第40页
        2.4.5 统计方法第40页
    2.5 技术路线图第40-43页
第三章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结构分析第43-54页
    3.1 作物种植结构第43-48页
    3.2 家畜养殖结构第48-50页
    3.3 气候状况第50-52页
    3.4 讨论第52-53页
    3.5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能量分析第54-71页
    4.1 作物子系统能量分析第54-59页
    4.2 家畜子系统能量分析第59-63页
    4.3 农业系统能量分析第63-68页
        4.3.1 作物和家畜子系统能量互作分析第63-64页
        4.3.2 农业系统能量流动模式第64-68页
    4.4 讨论第68-69页
    4.5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经济分析第71-88页
    5.1 作物和家畜子系统经济投入分析第71-77页
        5.1.1 现金投入分析第71-73页
        5.1.2 总投入分析第73-77页
    5.2 作物和家畜子系统经济产出分析第77-82页
        5.2.1 现金产出分析第77-78页
        5.2.2 总产出分析第78-82页
    5.3 农业系统的经济分析第82-85页
        5.3.1 农业生产现金收入比较第82-83页
        5.3.2 农业生产经济耦合效应第83-84页
        5.3.3 计算打工因素后的家庭收入比较第84-85页
    5.4 讨论第85-86页
    5.5 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劳动力分析第88-102页
    6.1 劳动力供给特征第88-90页
        6.1.1 劳动力存量第88-89页
        6.1.2 劳动力人口统计学特征第89-90页
    6.2 劳动力需求特征第90-97页
        6.2.1 作物生产劳动力需求特征第90-94页
        6.2.2 家畜生产劳动力需求特征第94-97页
    6.3 劳动力供需关系第97-100页
        6.3.1 供需总量第97-98页
        6.3.2 供需动态第98-100页
    6.4 讨论第100-101页
    6.5 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讨论第102-109页
    7.1 现有农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源第102-103页
    7.2 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的发展前景第103-104页
    7.3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自然环境效应第104-105页
    7.4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社会环境效应第105-106页
    7.5 农户决策对黄土高原农业系统影响第106-107页
    7.6 陇东黄土高原发展草地农业的潜力和优势第107-109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下一步工作第109-112页
    8.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8.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第111页
    8.3 不足及下一步工作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2页
附录第122-12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变异与太原地区汉族人群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关联研究
下一篇:真空条件下水平单管降膜蒸发液膜厚度及流场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