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工作者论文

影剧界的彗星—沈西苓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序曲:哀西苓第8-13页
第一部分 早年经历第13-20页
    第一章 “江东”弟子多才俊(1904—1928)第13-20页
        第一节 成长历程第13-16页
            一、家乡小记第13-14页
            二、求学日本第14-16页
        第二节 画坛先锋第16-20页
            一、成立“时代美术社”第16-17页
            二、提倡“普罗美术”第17-20页
第二部分 戏剧活动第20-76页
    第二章 初露锋芒:引导戏剧运动(1929—1935)第20-40页
        第一节 亮相:引领先锋剧运第20-30页
            一、导演话剧《爱与死的角逐》与《西线无战事》第20-26页
            二、独幕剧《蜂起》和《租界风景》第26-30页
        第二节 辗转:从上海到广西,只为《怒吼吧,中国!》第30-40页
            一、译介《怒吼吧,中国!》第31-34页
            二、参与戏剧协社排演《怒吼吧,中国!》第34-36页
            三、《怒吼吧,中国!》电影筹拍计划失败第36-37页
            四、推进广西戏剧,独立执导《怒吼吧,中国!》第37-40页
    第三章 千锤百炼:成为“业余剧人”(1935—1937)第40-49页
        一、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第40-43页
        二、参与导演《钦差大臣》第43-47页
        三、与宋之的的首次合作第47-49页
    第四章 游刃有余:从“孤岛”到“大后方”(1937—1940)第49-76页
        第一节 沉思:毁誉参半的《武则天》第49-68页
            一、加入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第49-53页
            二、演出情况第53-57页
            三、演出评论第57-68页
        第二节 呐喊:抵达人生的“十字路口”第68-76页
            一、燃烧的“民族意识”:从《罗店血战》到《在烽火中》第68-70页
            二、投入“大后方”戏剧活动第70-76页
第三部分 电影活动第76-118页
    第五章 怀才不遇的“怪物导演”(1931—1936)第76-99页
        第一节 初涉银幕第76-86页
            一、失声的《女性的呐喊》第77-83页
            二、备受摧残的《上海二十四小时》第83-86页
        第二节 循序渐进第86-99页
            一、由“耳朵”到“眼睛”第86-96页
            二、难以忘怀的“银幕情缘”第96-99页
    第六章 从“璨然”到“陨灭”(1937—1940)第99-118页
        第一节 一鸣惊人第99-108页
            一、上海梦第99-105页
            二、观众第105-108页
        第二节 尽瘁家国第108-118页
            一、重庆第109-113页
            二、《中华儿女》第113-118页
结语 大时代的小人物第118-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附录第126-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发表文章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弹跳中的信息世界—品钦的熵化空间
下一篇:中国券商的网络化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