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黄龙客家古村落民间信仰空间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1-12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18页
        1.3.1 欧美研究动态第13-15页
        1.3.2 日本研究动态第15-16页
        1.3.3 中国台湾研究动态第16页
        1.3.4 中国大陆研究动态第16-18页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1.4.1 研究对象和空间范围第18页
        1.4.2 民间信仰第18-19页
    1.5 研究方案第19-23页
        1.5.1 研究目标第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3 研究路线第21-22页
        1.5.4 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2章 闽西客家民间信仰顺应环境的变通转化第23-35页
    2.1 闽西山形水势下神明崇拜的产生第23-27页
        2.1.1 客家地区艰险的自然环境第23-24页
        2.1.2 环境因素对自然崇拜的促进第24-26页
        2.1.3 善用民间信仰完形村落环境第26-27页
    2.2 迁移历史脉络融入客家血脉第27-29页
        2.2.1 中原信仰与土著神明的交叠第28-29页
        2.2.2 出于防卫心理的聚族而居第29页
    2.3 外神传入在本地的变通第29-32页
        2.3.1 闽南海洋神融入山地区域第30-31页
        2.3.2 外来文化对本地信仰的冲击第31-32页
    2.4 闽西客家传统民间信仰整体概况第32-34页
        2.4.1 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种类的功利化选择第32-33页
        2.4.2 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分布特点第33页
        2.4.3 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表现特征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黄龙古村落民间信仰空间总体布局的散布与融合第35-51页
    3.1 黄龙村民间信仰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第35-42页
        3.1.1 入垦村落,营建宗祠第35-36页
        3.1.2 自然崇拜,完善风水第36-39页
        3.1.3 宗亲分家,各成社区第39-41页
        3.1.4 外神传入,吸引邻里第41-42页
    3.2 村落内民间信仰空间的总体布局第42-48页
        3.2.1 黄龙古村落民间信仰的多元分散生长发展第42-46页
        3.2.2 神明场所与村落自然环境的浑然融合第46页
        3.2.3 社神与乡村社区生活空间之间的紧密结合关系第46-47页
        3.2.4 神明点“关卡界限”的外围布局第47-48页
    3.3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4章 黄龙村古民居神明信仰场所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第51-73页
    4.1 土楼民居中丰富多样的神明分布第51-53页
    4.2 中轴线为重的主神分布第53-63页
        4.2.1 楼伯公与宗亲族群聚居第54-55页
        4.2.2 中堂神明与家族凝聚力第55-58页
        4.2.3 灶君与小家庭生活第58-59页
        4.2.4 露天举行的拜天公第59-61页
        4.2.5 保卫家宅的门神及其衍化第61-63页
    4.3 依附于民居的信仰构造第63-67页
        4.3.1 寓意出入平安的台阶第63-64页
        4.3.2 屋脊白公鸡的多重象征第64页
        4.3.3 外墙上化冲的多样压胜方式第64-65页
        4.3.4 重视区分门向与功能第65-66页
        4.3.5 建筑形态背后的礼制思想第66-67页
    4.4 建筑内隐含抽象的信仰与希冀第67-71页
        4.4.1 儒家思想的多维渗透第67-68页
        4.4.2“讨彩头”的名词数字谐音第68-69页
        4.4.3 宗祠民居文化中的血脉暗号第69页
        4.4.4 建筑形式背后的风水观念第69-71页
    4.5 土楼建造过程与民间信仰活动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黄龙古村落滨水地带神明构筑物的环境考量第73-97页
    5.1 古村落中对水体选择与调整第73-75页
        5.1.1 对“九曲水”的溪流形式选择第73-74页
        5.1.2 对“风水塘”的水池形式选址第74-75页
    5.2 溪流与建筑的契合布局第75-79页
        5.2.1 庙宇与溪流的贴近距离第75-77页
        5.2.2 庙宇与溪流的关切朝向第77页
        5.2.3 溪流多节点的灵场营造第77-79页
    5.3 水池对建筑的复合适应第79-84页
        5.3.1 祖先崇拜与养殖生态的融合第79-80页
        5.3.2 观音信仰与农家生活的融合第80-83页
        5.3.3 汇聚风水的考虑第83-84页
    5.4 水口神明的营造第84-93页
        5.4.1 纪念祖先的水口驻足第86-87页
        5.4.2 留住福气的水口锁钥第87-89页
        5.4.3 祈求平安的水口庇护第89-90页
        5.4.4 把守村落的武丰宫第90-92页
        5.4.5 寄托希冀的翁氏六房宗祠第92-93页
    5.5 溪流节点处的特殊希冀第93-96页
        5.5.1 溪流汇合处招徕财运的来财伯公第93-94页
        5.5.2 风水空缺之处的填补第94-95页
        5.5.3 养护水土的水口林第95-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黄龙古村落道路与神明空间的互促关系第97-107页
    6.1 道路与信仰空间的交接方式第97-99页
        6.1.1 符合礼制的迂回流线组织第97-98页
        6.1.2 祭祀路线对农田的生态适应第98-99页
        6.1.3 宗祠周围道路的氛围营造第99页
    6.2 桥与信仰空间的多样排布第99-102页
        6.2.1 兼顾新旧桥的桥伯公第99-101页
        6.2.2 从侧面引道进入风雨桥第101页
        6.2.3 与桥梁相结合的桥伯公第101-102页
    6.3 神明建筑祭祀路线与道路建设的总体概况第102-104页
        6.3.1 大福会游神路线第102-103页
        6.3.2 亲缘关系的社庙祭祀路线第103-104页
        6.3.3 就近原则的伯公祭祀路线第104页
    6.4 具有引导和标识作用的信仰空间第104-105页
        6.4.1 预示着入口的门牌坊第104-105页
        6.4.2 标识作用的伯公庙第105页
    6.5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7章 现代化建设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及当代保护传承第107-119页
    7.1 黄龙村客家古村落民间信仰空间的积极影响第107-112页
        7.1.1 提醒村民自觉维护生态自然第107-108页
        7.1.2 传承传统文化和娱神娱人第108-111页
        7.1.3 精神感情寄托和教化功能第111页
        7.1.4 区域认同和村民团结第111-112页
    7.2 现代化发展对村落神明空间造成的影响第112-115页
        7.2.1 外在发展对神明依附空间的破坏第113页
        7.2.2 内在转变下的信仰空间衰落第113-114页
        7.2.3 目前庙宇保护及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第114-115页
    7.3 闽西村落民间信仰空间保护传承途径的探索第115-117页
        7.3.1 传统村落“融”景象背后的机制第115-116页
        7.3.2 民间信仰空间保护传承之建议第116-117页
    7.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结论与展望第119-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图表附录第129-13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埋管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下一篇:烈士陵园雕塑的设计--以叙永县烈士陵园文化广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