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第二代流动人口的概念与特点 | 第9-14页 |
第一节 第二代流动人口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关于定义流动人口的几个关键要素 | 第9页 |
二、第二代流动人口的界定 | 第9-11页 |
第二节 第二代流动人口的特点 | 第11-14页 |
一、非农经历明显 | 第11页 |
二、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 | 第11-12页 |
三、从事的职业多元和职业要求更高 | 第12页 |
四、未婚比例较高 | 第12页 |
五、自我维权意识较高 | 第12-13页 |
六、生活观和消费观更加开放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广东省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广东省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 | 第14页 |
第二节 广东省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常见类型 | 第14-16页 |
一、侵财类犯罪 | 第14-15页 |
二、伤害类犯罪 | 第15页 |
三、涉毒类犯罪 | 第15-16页 |
四、涉黄类犯罪 | 第16页 |
第三节 广东省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 第16-21页 |
一、家庭教育缺乏 | 第17页 |
二、犯罪主体的地域群体特征明显且呈低龄化趋势 | 第17-18页 |
三、犯罪手段上团伙性暴力型特征明显 | 第18页 |
四、犯罪形式上多为共同犯罪 | 第18-19页 |
五、犯罪选择上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 第19页 |
六、教育改造的难度较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广东省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一、相对剥夺理论 | 第21页 |
二、文化冲突理论 | 第21-22页 |
三、社会解体理论 | 第22页 |
四、社会反常理论 | 第22-23页 |
五、国内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的理论综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广东省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 | 第24-32页 |
一、社会原因——社会规范失衡与社会控制力的弱化 | 第24-26页 |
二、经济原因——相对被剥夺感的增强 | 第26-28页 |
三、管理原因——公共政策的偏向和抵御风险社会能力的不足 | 第28-29页 |
四、文化原因——多种文化冲突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 第29-30页 |
五、个体原因——自身的不足与心理的失衡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广东省预防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建议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广东省预防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做法与不足 | 第32-35页 |
一、广东省预防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做法 | 第32-33页 |
二、广东省预防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完善广东省惩治和预防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法律对策 | 第35-38页 |
一、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立法和法律法规修订工作 | 第35-36页 |
二、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 第36-37页 |
三、加大对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中职业化犯罪团伙的打击力度 | 第37页 |
四、积极开展第二代流动人口罪犯社区矫正工作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完善广东省预防第二代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面防控对策 | 第38-42页 |
一、从降低相对被剥夺感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8页 |
二、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快推进第二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 第38页 |
三、从完善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 第38-39页 |
四、从保障法律权益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司法制度 | 第39-40页 |
五、从保障在城市的发展出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措施 | 第40-41页 |
六、从提高法律意识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第二代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 | 第41页 |
七、从优化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加强执法监督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