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中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 1.3.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1.3.2 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1.4.1 国外对流浪儿童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4.2 我国对流浪儿童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4.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16-17页 |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 1.5.1 文献法 | 第17页 |
| 1.5.2 访谈法 | 第17页 |
| 1.5.3 个案研究 | 第17页 |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流浪儿童的类型、原因及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 第18-25页 |
| 2.1 流浪儿童的类型 | 第18页 |
| 2.1.1 离家出走型 | 第18页 |
| 2.1.2 被遗弃型 | 第18页 |
| 2.1.3 被骗失足型 | 第18页 |
| 2.2 流浪儿童的特征 | 第18-19页 |
| 2.2.1 心理特征 | 第18-19页 |
| 2.2.2 行为特征 | 第19页 |
| 2.3 流浪原因 | 第19-23页 |
| 2.3.1 家庭方面 | 第19-21页 |
| 2.3.2 社会方面 | 第21-23页 |
| 2.4 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B市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工作介入的参与式观察 | 第25-34页 |
| 3.1 B市流浪儿童救助的方式 | 第25-27页 |
| 3.2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优势 | 第27-29页 |
| 3.3 社会工作方法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 3.4 社会工作方法在流浪儿童救助中应用的有益经验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B市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 | 第34-39页 |
| 4.1 评估标准 | 第34-35页 |
| 4.2 评估过程 | 第35页 |
| 4.3 评估结果 | 第35-39页 |
| 4.3.1 对照评估标准的具体评估情况 | 第35-38页 |
| 4.3.2 对评估结果的说明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B市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工作介入的反思 | 第39-43页 |
| 5.1 专业理念内化不足 | 第39-41页 |
| 5.1.1 思维方式上的表现 | 第39-40页 |
| 5.1.2 行为动作上的表现 | 第40-41页 |
| 5.2 专业方法综合运用能力不足 | 第41页 |
| 5.3 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不足 | 第41-43页 |
| 5.3.1 自身专业督导力量不足 | 第42页 |
| 5.3.2 外部督导支持力量不足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完善B市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 | 第43-45页 |
| 6.1 统一协调流浪儿童救助工作 | 第43页 |
| 6.2 积极传递并促进专业理念的内化 | 第43-44页 |
| 6.3 开展完整、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 | 第44页 |
| 6.4 积极引入并培养专业督导人才 | 第44-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