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世界论文--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论文

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6页
    1.1 一个“熟知”而非“真知”的经济学理论第18-21页
        1.1.1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内涵遮蔽”第19-20页
        1.1.2 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驱动”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第21-28页
        1.2.1 国内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第21-25页
        1.2.2 国外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第25-28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8-29页
        1.3.1 基本思路第28-29页
        1.3.2 主要方法第29页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29-36页
        1.4.1“解蔽”:彰显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被遮蔽内容第29-31页
        1.4.2“辨识”:马克思主义谱系内对相对剩余价值阐释第31-32页
        1.4.3“文化”:为理解马克思之后西方文化提供新维度第32-34页
        1.4.4“在场”: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中国第34-36页
第二章 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思想渊源第36-63页
    2.1 古希腊罗马时期朦胧思考第36-41页
        2.1.1“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第36-38页
        2.1.2 质即使用价值第38-39页
        2.1.3 在商品价值表现中发现等同关系第39-40页
        2.1.4 重视加强剥削的技术手段第40-41页
    2.2 中世纪晦涩表达第41-43页
    2.3 古典政治经济学前后开创性探索第43-59页
        2.3.1 用交换解释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第43-45页
        2.3.2“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45-47页
        2.3.3 土地是财富唯一源泉第47-49页
        2.3.4 分工增进劳动生产力第49-53页
        2.3.5 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利润量多寡第53-54页
        2.3.6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现象描述第54-56页
        2.3.7 关注人与技术关系第56-57页
        2.3.8 初涉相对剩余价值问题第57-59页
    2.4 短评第59-63页
第三章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孕育与萌芽第63-79页
    3.1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孕育第63-69页
        3.1.1 自我意识最初萌动第63-64页
        3.1.2 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第64-65页
        3.1.3 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第65-67页
        3.1.4 彰显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宣言书第67-69页
    3.2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萌芽第69-76页
        3.2.1 历史唯物主义起源第69-70页
        3.2.2 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70-72页
        3.2.3 开启剩余价值研究科学路径第72-74页
        3.2.4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初具雏形第74-75页
        3.2.5 理论成果简明表达第75-76页
    3.3 短评第76-79页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与拓展第79-109页
    4.1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基本成型第79-83页
    4.2 系统阐释第83-98页
        4.2.1 从生产过程考察第83-87页
        4.2.2 由流通过程考察第87-91页
        4.2.3 经资本运动整体过程考察第91-98页
    4.3 相对剩余价值研究史批判与扬弃第98-102页
    4.4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拓展第102-106页
        4.4.1 阐述按劳分配理论第102-104页
        4.4.2“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第104-106页
    4.5 短评第106-109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谱系内阐释第109-123页
    5.1“第二小提琴手”的研究旨趣第109-112页
        5.1.1 着眼无产阶级斗争丰富唯物史观第109-111页
        5.1.2 铺叙唯物史观形成及其内核第111-112页
    5.2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探索发展第112-115页
        5.2.1 按商业化原则办事第112-114页
        5.2.2 社会主义条件下有限商品生产第114-115页
    5.3 第二国际理论家有关探讨第115-118页
        5.3.1 资本主义场域中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第115-116页
        5.3.2 从马克思主义转向修正主义第116-117页
        5.3.3 创立金融资本主义理论第117-118页
    5.4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焦点第118-120页
    5.5 短评第120-123页
第六章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全球化视域第123-135页
    6.1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第123-128页
        6.1.1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第123-124页
        6.1.2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第124-126页
        6.1.3 发展趋向第126-128页
    6.2 全球化时代人与技术关系深度透析第128-132页
        6.2.1“技术决定论”盛行第128-129页
        6.2.2 马克思的技术观第129-131页
        6.2.3 从相对剩余价值维度考察技术进步第131-132页
    6.3 短评第132-135页
第七章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中国第135-148页
    7.1 学界观点争辩第135-138页
        7.1.1 争辩的焦点问题第135-136页
        7.1.2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第136-138页
    7.2 党的理论创新第138-143页
        7.2.1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38-141页
        7.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第141-143页
    7.3 意识形态建设第143-145页
        7.3.1 资本拜物教批判的逻辑理路第143-144页
        7.3.2 经济关系嬗变与以人为本第144-145页
    7.4 短评第145-148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48-155页
    8.1 彰显相对剩余价值隐性逻辑第148-151页
        8.1.1 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技术关系第148-149页
        8.1.2 理解现代西方文化新维度第149-151页
    8.2 当代中国对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运用与发展第151-154页
        8.2.1 重视发挥资本文明作用第151-153页
        8.2.2 大力弘扬劳动者主体性和创造力第153-154页
    8.3 研究疑难及展望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草覆盖下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对果实产量和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下一篇:栽培方式和土壤类型对樱桃番茄果实维生素C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