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诠释 | 第15-20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2.1.1 产学研协同创新 | 第15页 |
2.1.2 地方政府职能 | 第15-16页 |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 第16-17页 |
2.2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三重螺旋理论 | 第17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合作博弈理论 | 第18页 |
2.2.4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长春市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职能履行现状 | 第20-28页 |
3.1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20-23页 |
3.1.1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主体 | 第20-22页 |
3.1.2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 | 第22-23页 |
3.2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成效 | 第23-28页 |
3.2.1 政府职能履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23-24页 |
3.2.2 政府职能履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24-25页 |
3.2.3 政府职能履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25-26页 |
3.2.4 政府职能履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26页 |
3.2.5 政府职能履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26-28页 |
第4章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4.1 政府提供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保障不够完善 | 第28-29页 |
4.1.1 宏观政策相对空洞,具体指导性不强 | 第28页 |
4.1.2 法律、法规尚有欠缺 | 第28-29页 |
4.2 政府提供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 第29-31页 |
4.2.1 产学研专项经费投入比例与其它城市有所差距 | 第29页 |
4.2.2 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足 | 第29-31页 |
4.3 政府引导建立的协同创新服务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4.3.1 政府管理下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 第31页 |
4.3.2 政府对中介服务体系组织调控力度还需加强 | 第31-32页 |
4.4 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 | 第32页 |
4.4.1 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32页 |
4.4.2 政府缺少专门管理机构 | 第32页 |
4.5 风险控制与市场化运作能力差 | 第32-34页 |
4.5.1 风险控制存在隐患 | 第32-33页 |
4.5.2 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 | 第33-34页 |
第5章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 | 第34-37页 |
5.1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引导职能的优化 | 第34页 |
5.1.1 制定指导性政策法规,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软环境 | 第34页 |
5.1.2 政策引导因地制宜,与东北经济发展政策相结合 | 第34页 |
5.2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政府财政扶持职能的优化 | 第34-35页 |
5.2.1 向国家、省相关部门争取财政支持,扩大资金扶持额度 | 第34-35页 |
5.2.2 鼓励针对性扶持,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资金 | 第35页 |
5.3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平台搭建职能的优化 | 第35-36页 |
5.3.1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长春各县(区)、开发区职能优化 | 第35页 |
5.3.2 坚持科技服务平台实效性,做好平台推广应用 | 第35-36页 |
5.4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风险控制职能的优化 | 第36-37页 |
5.4.1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跟踪监督管理 | 第36页 |
5.4.2 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合理风险控制 | 第36-3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37-3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37页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