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36页 |
1.1 量子信息基础知识 | 第9-25页 |
1.1.1 量子比特 | 第10-13页 |
1.1.2 密度矩阵与混合态 | 第13-15页 |
1.1.3 量子纠缠 | 第15-17页 |
1.1.4 单比特门操作 | 第17-20页 |
1.1.5 多比特门与通用逻辑门 | 第20-24页 |
1.1.6 投影测量 | 第24-25页 |
1.2 开环量子控制简介 | 第25-35页 |
1.2.1 退相干现象的半经典描述 | 第25-27页 |
1.2.2 闭环与开环 | 第27-29页 |
1.2.3 动力学解耦技术 | 第29-32页 |
1.2.4 组合脉冲与动力学纠错门 | 第32-35页 |
1.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2章 核磁共振量子系统 | 第36-54页 |
2.1 核自旋 | 第37-40页 |
2.2 射频脉冲 | 第40-44页 |
2.3 初始态制备 | 第44-48页 |
2.4 通用逻辑门实现 | 第48-50页 |
2.5 测量及态重构 | 第50-53页 |
2.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量子控制操作的滤波函数 | 第54-69页 |
3.1 基于动力学解耦技术的滤波函数 | 第54-58页 |
3.2 任意幺正操作的滤波函数 | 第58-62页 |
3.3 动力学解耦技术滤波函数的三维表示 | 第62-65页 |
3.4 影响解耦序列效用的因素 | 第65-68页 |
3.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最优动力学解偶序列的实验研究 | 第69-83页 |
4.1 噪声注入技术的研究 | 第69-76页 |
4.1.1 纵向弛豫噪声模拟 | 第70-71页 |
4.1.2 横向弛豫噪声模拟 | 第71-75页 |
4.1.3 混合噪声模拟 | 第75-76页 |
4.2 最优动力学解耦实验验证 | 第76-82页 |
4.2.1 实验设定与参数选择 | 第76-78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78-80页 |
4.2.3 Y脉冲代替X脉冲 | 第80-81页 |
4.2.4 碳原子核自旋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 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组合脉冲在非静态噪声环境中的效用研究 | 第83-101页 |
5.1 级联组合脉冲 | 第83-88页 |
5.1.1 残余误差保留机制 | 第84-86页 |
5.1.2 构建级联组合脉冲 | 第86-88页 |
5.2 级联组合脉冲的滤波函数 | 第88-93页 |
5.2.1 级联组合脉冲的哈密顿量 | 第88-90页 |
5.2.2 一阶失谐误差的矢量表示 | 第90-91页 |
5.2.3 一阶脉冲长度误差的矢量表示 | 第91-92页 |
5.2.4 级联组合脉冲的演化保真度 | 第92-93页 |
5.2.5 级联组合脉冲的二维滤波函数 | 第93页 |
5.3 实验验证级联组合脉冲在非静态噪声环境中的效用 | 第93-100页 |
5.3.1 脉冲误差情境下的噪声模拟 | 第93-95页 |
5.3.2 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函数 | 第95-96页 |
5.3.3 基于滤波函数预测保真度 | 第96-97页 |
5.3.4 实验验证组合脉冲对非静态噪声的鲁棒性 | 第97-99页 |
5.3.5 组合脉冲的初态敏感度 | 第99-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