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创产业为引导的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传统实体书店的困境 | 第9-10页 |
1.1.2 新型实体的转型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创产业和实体书店相结合的发展脉络 | 第12-20页 |
2.1 国外相关的发展脉络 | 第12-14页 |
2.1.1 国外文创产业的发展脉络 | 第12-13页 |
2.1.2 国外实体书店的发展脉络 | 第13-14页 |
2.2 国内相关的发展脉络及出现的问题 | 第14-18页 |
2.2.1 国内相关的发展脉络 | 第14-17页 |
2.2.1.1 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脉络 | 第14-15页 |
2.2.1.2 国内实体书店的发展脉络 | 第15-17页 |
2.2.2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2.3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 第18-20页 |
2.3.1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 第18页 |
2.3.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 第18-20页 |
2.3.2.1 创意产品的原创性 | 第18页 |
2.3.2.2 产业融合的跨界性 | 第18-19页 |
2.3.2.3 规模报酬的递增性 | 第19页 |
2.3.2.4 知识产权的排他性 | 第19页 |
2.3.2.5 综合效应的外溢性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策略研究 | 第20-36页 |
3.1 新型实体书店的功能区域划分 | 第20-21页 |
3.1.1 图书类的区域划分 | 第20-21页 |
3.1.2 非图书类的区域划分 | 第21页 |
3.2 新型实体书店的设计原则 | 第21-25页 |
3.2.1 功能性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3.2.2 体验式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3.2.3 多元化设计原则 | 第23页 |
3.2.4 低碳化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3.2.5 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3.3 新型实体书店的设计方法 | 第25-36页 |
3.3.1 空间设计方法 | 第25-29页 |
3.3.1.1 功能空间的完善性 | 第25-26页 |
3.3.1.2 转换空间的差异性 | 第26-27页 |
3.3.1.3 交通空间的可达性 | 第27-29页 |
3.3.2 书架设计方法 | 第29-31页 |
3.3.2.1 实用性设计 | 第30页 |
3.3.2.2 创意性设计 | 第30-31页 |
3.3.2.3 美观性设计 | 第31页 |
3.3.3 色彩设计方法 | 第31-33页 |
3.3.3.1 整体化设计 | 第31-32页 |
3.3.3.2 情感化设计 | 第32-33页 |
3.3.3.3 功能化设计 | 第33页 |
3.3.4 照明设计方法 | 第33-36页 |
3.3.4.1 整体照明 | 第33-34页 |
3.3.4.2 局部照明 | 第34页 |
3.3.4.3 装饰照明 | 第34-35页 |
3.3.4.4 综合照明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新型实体书店营建模式探究 | 第36-45页 |
4.1 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的营建模式 | 第36-37页 |
4.1.1 多种经营模式相结合 | 第36页 |
4.1.2 多种设计形式相结合 | 第36-37页 |
4.2 中小型书店的营建模式 | 第37-39页 |
4.2.1 发展城市文化特色 | 第37-38页 |
4.2.2 营造体验式阅读环境 | 第38-39页 |
4.3 基层社区文化服务站的营建模式 | 第39-40页 |
4.3.1 发展特色社区文化 | 第39页 |
4.3.2 增加便民服务设施 | 第39-40页 |
4.4 校园书店的营建模式 | 第40-41页 |
4.4.1 建设多功能的校园文化中心 | 第40-41页 |
4.4.2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第41页 |
4.5 车站小型阅读站的营建模式 | 第41-43页 |
4.5.1 营造人性化的阅读氛围 | 第41-42页 |
4.5.2 增加创意产品的开发 | 第42-43页 |
4.6“互联网+”的营建模式 | 第43页 |
4.6.1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 | 第43页 |
4.6.2 坚持多元化的网络营销模式 | 第43页 |
4.7 政策支持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