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夯土 | 第13页 |
1.3.2 形式特征研究 | 第13-16页 |
1.3.3 “新形式”的可能性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 夯土建筑的建造要素 | 第24-37页 |
2.1 夯土材料的准备 | 第24-28页 |
2.1.1 传统夯土材料的选取与配比 | 第24-25页 |
2.1.2 现代夯土材料的科学优化 | 第25-28页 |
2.2 基于模板工具的墙体塑造 | 第28-34页 |
2.2.1 传统夯筑模具 | 第28-30页 |
2.2.2 现代夯筑模板 | 第30-34页 |
2.3 对细节把控的夯筑流程 | 第34-36页 |
2.3.1 传统夯土墙体的夯筑流程 | 第34页 |
2.3.2 现代夯土墙体的夯筑流程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夯土建筑的形式特征 | 第37-56页 |
3.1 夯土建筑的环境特征 | 第37-40页 |
3.1.1 地貌融合性特征 | 第37-39页 |
3.1.2 生态性特征 | 第39-40页 |
3.2 夯土建筑的结构特征 | 第40-45页 |
3.2.1 承重性功能特性 | 第41-43页 |
3.2.2 围合性功能特性 | 第43-45页 |
3.3 夯土建筑的外部形式特征 | 第45-50页 |
3.3.1 模板的形态化表现 | 第45-47页 |
3.3.2 从规整到自由的形态趋势 | 第47-50页 |
3.4 夯土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 第50-51页 |
3.4.1 由封闭到开敞的空间变化趋势 | 第50-51页 |
3.4.2 空间人性化特征 | 第51页 |
3.5 夯土建筑的特殊细部特征 | 第51-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4. 夯土建筑新的形式可能性 | 第56-99页 |
4.1 夯土模版变化带来的形式可能性 | 第56-69页 |
4.1.1 夯土模版的基本构成 | 第56-57页 |
4.1.2 “整体式预埋骨架”系统带来的形式可能 | 第57-64页 |
4.1.3 “半脱模”的新形式可能 | 第64-66页 |
4.1.4 “不脱模”的新形式可能 | 第66-67页 |
4.1.5 金属网预埋的新形式可能 | 第67-69页 |
4.2 由“版筑”到“砌筑”的新形式可能性 | 第69-76页 |
4.2.1 “版筑”的局限性与发展 | 第69-70页 |
4.2.2 “砌筑式夯土块”拼装带来的新形式可能 | 第70-74页 |
4.2.3 独立式夯土隔墙的新形式可能 | 第74-76页 |
4.3 由夯土骨料变化带来的形式可能性 | 第76-78页 |
4.4 夯土现代应用变化带来的形式可能 | 第78-81页 |
4.4.1 夯土墙与石材的结合 | 第78-79页 |
4.4.2 夯土墙与透光材料的结合 | 第79-81页 |
4.5 夯土建筑设计应用——“土木工程”之客栈建筑 | 第81-98页 |
4.5.1 项目介绍 | 第81-85页 |
4.5.2 设计构思 | 第85-89页 |
4.5.3 夯土新形式应用 | 第89-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5.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