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内源性病毒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内源性病毒的发现 | 第15-16页 |
1.3 现代病毒的演变 | 第16-17页 |
1.4 宿主基因组的突变 | 第17-19页 |
1.5 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9-23页 |
1.5.1 破坏基因调控 | 第19-20页 |
1.5.2 ERVs是丰富的启动子来源 | 第20-21页 |
1.5.3 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分布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囊膜蛋白促融合核心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Ⅰ型囊膜病毒的融合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2.2.1 病毒膜融合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2.2 Ⅰ型、Ⅱ型和Ⅲ型囊膜病毒膜蛋白的特点 | 第25-28页 |
2.3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家族(ENDOGENOUS RETROVIRUS FAMILY)的囊膜蛋白(SYNCYTIN-1、SYNCYTIN-2、SYNCYTIN-A)的促融合核心结构特征 | 第28-32页 |
2.4 其它哺乳动物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 第32页 |
2.5 斑马鱼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发育以及药物筛选的模式动物----斑马鱼 | 第34-40页 |
3.1 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研究优势 | 第34页 |
3.2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 | 第34-36页 |
3.3 斑马鱼的主要研究手段 | 第36-38页 |
3.3.1 显微注射 | 第36-37页 |
3.3.2 转基因斑马鱼 | 第37页 |
3.3.3 胚胎整体原位杂交 | 第37-38页 |
3.3.4 基因筛选 | 第38页 |
3.3.5 免疫组化 | 第38页 |
3.4 利用斑马鱼胚胎进行小分子药物筛选 | 第38-40页 |
第四章 SYNCYTINZF N+C蛋白及其点突变蛋白的构建、表达和纯化 | 第40-67页 |
4.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0-4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1-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59页 |
4.3.1 SynZF基因序列比对和分析 | 第45页 |
4.3.2 SynZF N+C克隆的构建 | 第45-57页 |
4.3.4 SynZF N+C的点突变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57-5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4.4.1 SynZF N+C基因序列的比对和分析 | 第59-60页 |
4.4.2 SynZF N+C PCR扩增 | 第60页 |
4.4.3 pGEX-6p-1 SynZF N+C重组克隆的鉴定 | 第60-61页 |
4.4.4 GST-SynZF N+C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61-62页 |
4.4.5 SynZF N+C蛋白和GST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62-64页 |
4.4.6 pGEX-6p-1 synZF N+C突变体克隆鉴定 | 第64-66页 |
4.4.7 SynZF N+C突变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66-67页 |
第五章 SYNZF N+C蛋白的结构分析 | 第67-86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7-68页 |
5.3 实验材料 | 第68-70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5.4.1 蛋白序列比对和分析 | 第70页 |
5.4.2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中分子筛对分子量的测定 | 第70-71页 |
5.4.3 化学交联反应 | 第71页 |
5.4.4 圆二色光谱仪对蛋白二级结构、热和酸稳定性的测定 | 第71-72页 |
5.4.5 蛋白酶K有限酶解及有限酶解片段信息的质谱分析 | 第72-73页 |
5.4.6 同源建模 | 第73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73-86页 |
5.5.1 SynZF N+C的序列比对 | 第73-75页 |
5.5.2 SynZF N+C在生理条件下可能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 第75-77页 |
5.5.3 SynZF N+C能形成稳定α螺旋的二级结构 | 第77-79页 |
5.5.4 SynZF N+C的有限酶解实验 | 第79-80页 |
5.5.5 SynZF N+C酶解产物的质谱分析 | 第80-82页 |
5.5.7 SynZF N+C半胱氨酸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测定 | 第82-83页 |
5.5.8 源于NHR和CHR合成肽的结构测定 | 第83-84页 |
5.5.9 SynZF N+C的核心序列的同源建模和结构假说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