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1.1 诱导多能干细胞 | 第8-13页 | 
| 1.1.1 关于细胞命运可塑性的研究 | 第8-9页 | 
| 1.1.2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发展 | 第9-11页 | 
| 1.1.3 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 | 第11-12页 | 
| 1.1.4 iPS技术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 | 第12-13页 | 
| 1.2 绵羊iPS技术 | 第13-17页 | 
| 1.2.1 iPS技术与转基因大型家畜的研究 | 第14页 | 
| 1.2.2 绵羊iPS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绵羊iPS技术的主要难点 | 第15-16页 | 
| 1.2.4 绵羊iPS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2.5 绵羊iPS技术展望 | 第17页 | 
| 1.3 研究利用绵羊因子诱导小鼠iPS细胞的意义 | 第17-18页 | 
| 2 利用绵羊四因子诱导小鼠体细胞为iPS细胞 | 第18-38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 2.1.1 实验动物、实验质粒、实验菌株以及实验细胞 | 第18页 | 
|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18-20页 | 
| 2.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20页 | 
| 2.1.4 实验设备以及仪器 | 第20-21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 2.2.1 实验所需质粒的准备 | 第21-22页 | 
| 2.2.2 实验细胞的准备及培养 | 第22-24页 | 
| 2.2.3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与侵染 | 第24-25页 | 
| 2.2.4 靶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以及iPS克隆的挑取、传代和扩增 | 第25-26页 | 
| 2.2.5 iPS克隆的鉴定 | 第26-28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6页 | 
| 2.3.1 绵羊诱导因子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鉴定 | 第28-29页 | 
| 2.3.2 MEF的分离及培养 | 第29页 | 
| 2.3.3 Plat-E的复苏与传代 | 第29-30页 | 
| 2.3.4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及对靶细胞的侵染 | 第30页 | 
| 2.3.5 iPS诱导过程中细胞状态的改变 | 第30-31页 | 
| 2.3.6 iPS克隆的鉴定 | 第31-35页 | 
| 2.3.7 绵羊四因子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重编程效率的评价 | 第35-36页 |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附录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