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土壤养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放射性核素示踪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4 土壤侵蚀与营养盐流失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5 沉积物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0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1 放射性核素~(210)Pb_(ex)比活度测定 | 第21页 |
2.3.2 总有机碳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2.3.3 总氮与总磷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4 总硫与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5 多环芳烃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滇北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 第24-33页 |
3.1 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 第24-28页 |
3.1.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 第24-25页 |
3.1.2 土壤总氮含量 | 第25-26页 |
3.1.3 土壤总磷含量 | 第26-27页 |
3.1.4 土壤总硫含量 | 第27-28页 |
3.2 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氮磷特征 | 第28-30页 |
3.2.1 土壤碳氮比 | 第28页 |
3.2.2 土壤碳磷比 | 第28-29页 |
3.2.3 土壤氮磷比 | 第29-30页 |
3.3 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33-43页 |
4.1 背景值的确定 | 第33页 |
4.2 土壤侵蚀模型的确定 | 第33-34页 |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10)Pb_(ex)含量 | 第34-36页 |
4.3.1 松华坝小流域 | 第34-35页 |
4.3.2 上游小流域 | 第35-36页 |
4.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210)Pb_(ex)分布特征 | 第36-39页 |
4.4.1 松华坝小流域 | 第36-37页 |
4.4.2 上游小流域 | 第37-39页 |
4.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强度 | 第39-41页 |
4.5.1 松华坝小流域 | 第39-40页 |
4.5.2 上游小流域 | 第40-41页 |
4.6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滇北小流域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量化研究 | 第43-49页 |
5.1 养分流失量计算方法 | 第43页 |
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养分流失量 | 第43-45页 |
5.2.1 松华坝小流域 | 第43-44页 |
5.2.2 上游小流域 | 第44-45页 |
5.3 土壤养分与~(210)Pb_(ex)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5.4 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 第46-47页 |
5.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滇北小流域的生态影响 | 第49-56页 |
6.1 营养盐富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评价 | 第49-51页 |
6.2 滇北小流域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剖面分布 | 第51-53页 |
6.3 沉积多环芳烃源解析 | 第53-54页 |
6.4 多环芳烃污染生态风险评估 | 第54-55页 |
6.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