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交互设计中的视觉工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影响交互设计的主要视觉因素分析第11-14页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基本理论第16-20页
    2.1 工效学的基本理论第16页
    2.2 视觉工效学基本理论第16-20页
第三章 交互设计中的人眼视觉工效学特性研究第20-48页
    3.1 实验关键点分析第20-21页
        3.1.1 实验构思第20页
        3.1.2 被试人员的选取第20-21页
    3.2 实验一: 亮度敏感实验第21-27页
        3.2.1 实验目的第21页
        3.2.2 实验原理第21-24页
        3.2.3 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第24页
        3.2.4 实验步骤第24-25页
        3.2.5 实验结果第25-26页
        3.2.6 对交互设计的指导第26-27页
    3.3 实验二: 色彩敏感实验第27-31页
        3.3.1 实验目的第27页
        3.3.2 实验原理第27页
        3.3.3 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第27-28页
        3.3.4 实验步骤第28-29页
        3.3.5 实验结果第29-30页
        3.3.6 对电子显示终端设计参数的指导第30-31页
    3.4 实验三: 对比度阈值实验第31-34页
        3.4.1 实验目的第31页
        3.4.2 实验原理第31页
        3.4.3 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第31-32页
        3.4.4 实验步骤第32页
        3.4.5 实验结果第32-33页
        3.4.6 对交互设计的指导第33-34页
    3.5 实验四: 分辨率阈值实验第34-38页
        3.5.1 实验目的第34页
        3.5.2 实验原理第34-35页
        3.5.3 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第35页
        3.5.4 实验准备第35-36页
        3.5.5 实验步骤第36页
        3.5.6 实验结果第36-38页
        3.5.7 对交互设计的指导第38页
    3.6 实验五: 人眼视野实验第38-40页
        3.6.1 实验目的第38页
        3.6.2 实验原理第38页
        3.6.3 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第38页
        3.6.4 实验步骤第38-39页
        3.6.5 实验结果第39页
        3.6.6 对于交互设计的指导第39-40页
    3.7 实验六: 视觉惰性实验第40-42页
        3.7.1 实验目的第40页
        3.7.2 实验原理第40页
        3.7.3 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第40-41页
        3.7.4 实验步骤第41页
        3.7.5 实验结果第41-42页
        3.7.6 对于交互设计的指导第42页
    3.8 实验七: 三维立体视觉工效实验第42-48页
        3.8.1 实验目的第42页
        3.8.2 实验原理第42-43页
        3.8.3 实验步骤第43-44页
        3.8.4 实验结果第44-47页
        3.8.5 对于交互设计的指导第47-48页
第四章 视觉工效特性研究在显示终端测评中的应用第48-63页
    4.1 实验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第48-51页
        4.1.1 电子显示终端评价因素的选择第48-49页
        4.1.2 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第49-50页
        4.1.3 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理论第50-51页
    4.2 实验关键点分析第51-55页
        4.2.1 实验任务的选择第51-53页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第53-55页
        4.2.3 测试参与者的选择第55页
    4.3 实验环境第55-56页
        4.3.1 背景噪音第55-56页
        4.3.2 热环境第56页
    4.4 实验材料第56-58页
    4.5 实验步骤第58-60页
    4.6 示例第60-63页
        4.6.1 实验情况第60-61页
        4.6.2 实验结果第61-62页
        4.6.3 实验结果分析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总结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直肠双重超声造影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淫羊藿素联合顺铂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