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主攻手在比赛中的重要地位 | 第11页 |
1.1.2 发现中国女排和世界强队之间的差异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1 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2.2 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 第14-17页 |
2.2.1 关于攻防理论 | 第14页 |
2.2.2 关于排球主攻手进攻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3 关于排球主攻手技能测评的研究 | 第15页 |
2.2.4 关于排球主攻手技术统计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5 关于排球主攻手训练的研究 | 第16页 |
2.2.6 关于排球主攻手心理的研究 | 第16页 |
2.2.7 关于排球主攻手进攻过程中生物力学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7页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7-1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3.2.2 录像统计法 | 第18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18页 |
3.2.4 对比分析法 | 第18页 |
3.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重难点 | 第18-19页 |
3.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3.3.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9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32页 |
4.1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主攻手非技术因素指标对比分析 | 第20-24页 |
4.1.1 中国女排与国外女排主攻手年龄指标分析 | 第21页 |
4.1.2 中国女排与国外女排主攻手身高指标分析 | 第21-22页 |
4.1.3 中国女排与国外女排主攻手克托莱指数指标分析 | 第22页 |
4.1.4 中国女排与国外女排主攻手扣球高度指标分析 | 第22-23页 |
4.1.5 中国女排与国外女排主攻手拦网高度指标分析 | 第23-24页 |
4.2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主攻手攻防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4-27页 |
4.2.1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主攻手发球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4页 |
4.2.2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主攻手扣球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4.2.3 中国女排主攻手与对手的拦网技术指标比较分析 | 第25页 |
4.2.4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接发球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4.2.5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防扣球效果对比分析 | 第26页 |
4.2.6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防吊球效果对比分析 | 第26页 |
4.2.7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防处理球效果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4.2.8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拦网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7页 |
4.3 中国与各国女排主攻手攻防技术对比分析 | 第27-32页 |
4.3.1 各国主攻手发球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4.3.2 各国主攻手扣球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4.3.3 各国主攻手拦网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32-35页 |
5.1 结论 | 第32-33页 |
5.1.1 中国女排主攻手在非技术因素指标上对比存在优势 | 第32页 |
5.1.2 中国女排主攻手在进攻技术方面领先,在防守技术方面相对落后 | 第32页 |
5.1.3 中国女排主攻手在发球、拦网指标上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5.2 建议 | 第33-35页 |
5.2.1 注重后备人才选材模式和评价标准 | 第33页 |
5.2.2 加强主攻手个人进攻扣球能力 | 第33页 |
5.2.3 提高主攻手发球技术能力 | 第33-34页 |
5.2.4 提高主攻手防守技术能力 | 第34页 |
5.2.5 提高主攻手拦网技术能力 | 第34页 |
5.2.6 提高主攻手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