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东北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7-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6页
        1.2.1 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第19-20页
        1.2.2 种植模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第20-21页
        1.2.3 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21-22页
        1.2.4 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22-23页
        1.2.5 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3-24页
        1.2.6 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效应的影响第24-2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页
        1.3.2 技术路线第26-29页
第二章 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第29-41页
    2.1 前言第29-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2.1 试验地点第30-31页
        2.2.2 试验处理与田间管理第31页
        2.2.3 采样与测定第31-32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2.3.1 玉米产量变化趋势第32-35页
        2.3.2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变化趋势第35-36页
        2.3.3 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第36-37页
        2.3.4 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第37页
    2.4 讨论第37-38页
    2.5 小结第38-41页
第三章 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与水热特征的影响第41-51页
    3.1 前言第41-4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3.2.1 试验地点第42页
        3.2.2 试验处理与田间管理第42页
        3.2.3 采样与测定第42-43页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3.3.1 土壤物理性状第43-44页
        3.3.2 土壤水分变化第44-46页
        3.3.3 土壤温度变化第46-49页
    3.4 讨论第49-50页
    3.5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与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51-67页
    4.1 前言第51-5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4.2.1 试验地点第52页
        4.2.2 试验处理与田间管理第52页
        4.2.3 采样与测定第52-54页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4-62页
        4.3.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第54-57页
        4.3.2 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第57页
        4.3.3 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4.3.4 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58-60页
        4.3.5 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的影响第60-62页
    4.4 讨论第62-64页
        4.4.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第62-63页
        4.4.2 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第63页
        4.4.3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第63-64页
        4.4.4 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第64页
    4.5 小结第64-67页
第五章 种植模式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第67-77页
    5.1 前言第67-68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5.2.1 试验地点第68页
        5.2.2 试验处理与田间管理第68页
        5.2.3 采样与测定第68-69页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9-73页
        5.3.1 土壤微生物总量第69-70页
        5.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70页
        5.3.3 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第70-73页
        5.3.4 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第73页
    5.4 讨论第73-75页
    5.5 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种植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77-87页
    6.1 前言第77-78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6.2.1 试验地点第78页
        6.2.2 试验处理与田间管理第78页
        6.2.3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78-79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79-83页
        6.3.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第79-81页
        6.3.2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第81-82页
        6.3.3 种植模式对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第82-83页
        6.3.4 种植模式的综合温室效第83页
    6.4 讨论第83-85页
        6.4.1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第83-84页
        6.4.2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CO_2和N_2O排放的年际差异第84-85页
        6.4.3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评价第85页
    6.5 小结第85-87页
第七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第87-95页
    7.1 全文讨论第87-92页
        7.1.1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87-88页
        7.1.2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88-89页
        7.1.3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89-90页
        7.1.4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第90-91页
        7.1.5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91-92页
    7.2 主要结论第92-93页
    7.3 研究创新点第93-94页
    7.4 研究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14-2015年度环鄱阳湖地区不同场所禽流感病毒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陕西省汉滩病毒人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血清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