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视角下的合肥市既有住宅改造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1.1 合肥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向 | 第20-21页 |
1.1.2 合肥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 | 第21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21-2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1 文献研究 | 第23页 |
1.4.2 实地调研 | 第23页 |
1.4.3 归纳分析 | 第23-24页 |
1.5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24-29页 |
1.5.1 老年住宅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1.5.1.1 国外老年住宅研究 | 第24-26页 |
1.5.1.2 国内老年住宅研究 | 第26-27页 |
1.5.2 既有住宅改造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1.5.2.1 国外既有住宅改造研究 | 第27页 |
1.5.2.2 国内既有住宅改造研究 | 第27-2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2章 老年人特征及适老化改造理论概述 | 第30-41页 |
2.1 住宅适老性 | 第30-36页 |
2.1.1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与行为习惯 | 第31-34页 |
2.1.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 第31-32页 |
2.1.1.2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 第32-33页 |
2.1.1.3 老年人的行为习惯 | 第33-34页 |
2.1.2 老年人体尺寸与人体工学 | 第34-36页 |
2.1.3 理想的老年住宅 | 第36页 |
2.2 适老化改造的目标、原则、依据与标准 | 第36-40页 |
2.2.1 改造目标 | 第36-37页 |
2.2.1.1 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质量 | 第36-37页 |
2.2.1.2 实现旧住宅的更新利用 | 第37页 |
2.2.2 改造原则 | 第37-38页 |
2.2.2.1 安全性原则 | 第37页 |
2.2.2.2 便利性原则 | 第37页 |
2.2.2.3 舒适性原则 | 第37-38页 |
2.2.2.4 适用性原则 | 第38页 |
2.2.2.5 经济性原则 | 第38页 |
2.2.3 改造依据 | 第38-40页 |
2.2.3.1 通用设计理论 | 第38-39页 |
2.2.3.2 潜伏性设计理论 | 第39页 |
2.2.3.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39-40页 |
2.2.4 改造标准 | 第40页 |
2.2.4.1 基本标准 | 第40页 |
2.2.4.2 推荐标准 | 第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合肥市既有住宅总体概况 | 第41-60页 |
3.1 合肥市既有住宅总体状况分析 | 第41-47页 |
3.1.1 城市发展及住宅建设情况 | 第41-42页 |
3.1.2 合肥市既有住宅改造概况 | 第42-47页 |
3.1.2.1 既有住宅改造基本情况 | 第42-46页 |
3.1.2.2 既有住宅改造基本方式 | 第46-47页 |
3.2 合肥既有住区特征 | 第47-53页 |
3.2.1 区位优势明显 | 第47-48页 |
3.2.2 建设标准偏低 | 第48-49页 |
3.2.2.1 居住面积标准较低 | 第48页 |
3.2.2.2 控制住房建设比例 | 第48-49页 |
3.2.2.3 控制建筑造价 | 第49页 |
3.2.3 空间布局紧凑 | 第49-52页 |
3.2.3.1 规划布局 | 第49-51页 |
3.2.3.2 住宅单体空间 | 第51-52页 |
3.2.4 建筑和设备设施相对陈旧 | 第52-53页 |
3.2.5 形成稳定的社区文脉 | 第53页 |
3.3 合肥既有住宅现状分析 | 第53-59页 |
3.3.1 既有住宅现状综述 | 第53-54页 |
3.3.2 既有住宅存在问题 | 第54-58页 |
3.3.2.1 空间单调景观单一 | 第54页 |
3.3.2.2 道路狭窄缺少停车位 | 第54-55页 |
3.3.2.3 配套设施不足缺乏维护 | 第55-56页 |
3.3.2.4 建筑老化公共空间占用严重 | 第56-57页 |
3.3.2.5 无障碍设计缺失 | 第57-58页 |
3.3.3 社区老年设施及服务现状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合肥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调研 | 第60-80页 |
4.1 调研设计 | 第60-62页 |
4.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第60页 |
4.1.2 调研方法与问卷设计 | 第60-61页 |
4.1.3 调研小区的选择与概况 | 第61-62页 |
4.1.4 调研流程 | 第62页 |
4.2 调研样本分析 | 第62-70页 |
4.2.1 调研小区设计概况 | 第63-65页 |
4.2.2 受访老年人基本信息 | 第65-68页 |
4.2.2.1 性别与年龄 | 第65-66页 |
4.2.2.2 身体健康状况 | 第66-67页 |
4.2.2.3 居住状况与居住时间 | 第67-68页 |
4.2.2.4 空间偏好与居家活动 | 第68页 |
4.2.3 住宅基本情况与评价 | 第68-70页 |
4.2.3.1 老年人住宅基本情况 | 第68-69页 |
4.2.3.2 对住宅的评价以及居住意愿 | 第69-70页 |
4.3 受访老年人的改造需求分析 | 第70-77页 |
4.3.1 存在问题分析 | 第70-75页 |
4.3.1.1 卫生间 | 第70-71页 |
4.3.1.2 厨房 | 第71-72页 |
4.3.1.3 阳台 | 第72-73页 |
4.3.1.4 客厅 | 第73页 |
4.3.1.5 卧室 | 第73-74页 |
4.3.1.6 楼梯走道 | 第74-75页 |
4.3.2 改造需求分析 | 第75-77页 |
4.3.2.1 改造位置 | 第75-76页 |
4.3.2.2 改造内容 | 第76-77页 |
4.4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77-79页 |
4.4.1 改造的必要性 | 第77-78页 |
4.4.1.1 老龄人口的内在需求 | 第77页 |
4.4.1.2 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 | 第77-78页 |
4.4.2 改造的可行性 | 第78-79页 |
4.4.2.1 政策支持 | 第78页 |
4.4.2.2 经济支持 | 第78-79页 |
4.4.2.3 技术支持 | 第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合肥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方法研究 | 第80-99页 |
5.1 合肥既有住宅套内空间适老化改造方法研究 | 第80-89页 |
5.1.1 入户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第80-82页 |
5.1.1.1 基本型标准 | 第80-81页 |
5.1.1.2 推荐型标准 | 第81-82页 |
5.1.2 居室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第82-84页 |
5.1.2.1 基本型标准 | 第82-84页 |
5.1.2.2 推荐型标准 | 第84页 |
5.1.3 厨卫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第84-88页 |
5.1.3.1 基本型标准 | 第84-87页 |
5.1.3.2 推荐型标准 | 第87-88页 |
5.1.4 阳台的适老化改造 | 第88-89页 |
5.1.4.1 基本型标准 | 第88-89页 |
5.1.4.2 推荐型标准 | 第89页 |
5.2 合肥既有住宅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方法研究 | 第89-97页 |
5.2.1 住宅单元出入口的适老化改造 | 第89-91页 |
5.2.1.1 基本型标准 | 第89-90页 |
5.2.1.2 推荐型标准 | 第90-91页 |
5.2.2 公共楼梯间的适老化改造 | 第91-94页 |
5.2.2.1 基本型标准 | 第91-93页 |
5.2.2.2 推荐型标准 | 第93-94页 |
5.2.3 加装电梯 | 第94-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99-101页 |
6.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主要困境 | 第99页 |
6.2 对合肥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展望与建议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