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栽培制度分论文

双季超级杂交稻分蘖期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6页
    1.1 国内外作物补偿效应研究进展第9-11页
        1.1.1 生长补偿效应的定义第9页
        1.1.2 补偿效应的类型第9-10页
        1.1.3 作物补偿效应的可能生理生态机制第10-11页
    1.2 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11-13页
        1.2.1 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1-12页
        1.2.2 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12-13页
    1.3 水稻氮肥利用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1 我国氮肥的投入及氮素利用的状况第13-14页
        1.3.2 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策略第1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16页
第二章 超级杂交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第16-30页
    2.1 试验材料第16页
    2.2 试验方法第16页
    2.3 试验设计第16-17页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7-18页
        2.4.1 分蘖数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17页
        2.4.2 光合指标的测定第17页
        2.4.3 叶面积及干物质的测定第17页
        2.4.4 酶活性的测定第17-18页
        2.4.5 内源激素的测定第18页
        2.4.6 根系活力的测定第18页
        2.4.7 氮肥吸收与利用效率第18页
        2.4.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18页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第18-19页
    2.6 结果与分析第19-28页
        2.6.1 氮素亏缺补偿对超级杂交早稻形态建成及产量指标的影响第19-24页
        2.6.2 氮素亏缺补偿对超级杂交早稻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第24-27页
        2.6.3 氮素亏缺补偿对超级杂交早稻氮素含量、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第27-28页
    2.7 小结第28-30页
        2.7.1 形态建成及产量指标第28-29页
        2.7.2 生理特性第29页
        2.7.3 氮肥利用第29-30页
第三章 超级杂交晚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及其生理特性第30-43页
    3.1 试验材料第30页
    3.2 试验方法第30页
    3.3 试验设计第30-31页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1-32页
        3.4.1 分蘖数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31页
        3.4.2 光合指标的测定第31页
        3.4.3 叶面积及干物质的测定第31页
        3.4.4 酶活性的测定第31页
        3.4.5 内源激素的测定第31页
        3.4.6 根系活力的测定第31-32页
        3.4.7 氮肥吸收与利用效率第32页
        3.4.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32页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第32页
    3.6 结果与分析第32-41页
        3.6.1 氮素亏缺补偿对超级杂交晚稻形态建成及产量指标的影响第32-36页
        3.6.2 氮素亏缺补偿对超级杂交晚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第36-40页
        3.6.3 氮素亏缺补偿对超级杂交晚稻氮素含量、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第40-41页
    3.7 小结第41-43页
        3.7.1 形态建成及产量指标第41-42页
        3.7.2 生理特性第42页
        3.7.3 氮肥利用第42-43页
第四章 讨论第43-45页
    4.1 氮素亏缺补偿对双季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3页
    4.2 氮素亏缺补偿对双季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3页
    4.3 氮素亏缺补偿对双季超级杂交稻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3-44页
    4.4 氮素亏缺补偿对双季超级杂交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虫草保肾颗粒对慢肾衰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下一篇: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