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配网自动化建设技术方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1.2.1 国外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配网自动化原理及实现原则 | 第14-21页 |
2.1 配网自动化定义 | 第14页 |
2.2 配网自动化系统基本结构 | 第14-16页 |
2.2.1 配电主站 | 第14-15页 |
2.2.2 配电子站 | 第15页 |
2.2.3 配电终端 | 第15页 |
2.2.4 通信网络 | 第15-16页 |
2.3 配网自动化实施的技术要求 | 第16-18页 |
2.3.1 配网自动化实施的技术原则 | 第16页 |
2.3.2 配网自动化实施的相关技术 | 第16-18页 |
2.4 配网自动化作用 | 第18-19页 |
2.4.1 提高电能质量 | 第19页 |
2.4.2 提高供电可靠率 | 第19页 |
2.4.3 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 第19页 |
2.4.4 增大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效率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3章 原州区区域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3.1 原州区区域概况 | 第21页 |
3.2 配电网一次网架现状 | 第21-24页 |
3.2.1 高压配电网现状 | 第21-22页 |
3.2.2 中压配网现状 | 第22-24页 |
3.3 配网设备现状 | 第24-25页 |
3.4 通信网络现状 | 第25页 |
3.5 其他应用系统现状 | 第25-28页 |
3.5.1 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 | 第26页 |
3.5.2 生产管理系统(PMS) | 第26页 |
3.5.3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26-27页 |
3.5.4 营销管理系统 | 第27页 |
3.5.5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第27-2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原州区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 | 第29-56页 |
4.1 原州区配网自动化建设目标 | 第29-30页 |
4.2 配网一次网架改造方案 | 第30-31页 |
4.2.1 一次网架改造原则及技术要求 | 第30-31页 |
4.2.2 一次网架改造内容 | 第31页 |
4.3 一次设备改造方案 | 第31-32页 |
4.3.1 一次设备改造原则及技术要求 | 第32页 |
4.3.2 一次设备改造内容及方案 | 第32页 |
4.4 配网自动化主站建设方案 | 第32-41页 |
4.4.1 配网自动化系统架构方式 | 第32-33页 |
4.4.2 配网自动化主站建设原则 | 第33-34页 |
4.4.3 主站系统总体构架 | 第34页 |
4.4.4 系统硬件结构 | 第34-35页 |
4.4.5 主站系统功能描述 | 第35-38页 |
4.4.6 主站系统硬件配置方案 | 第38-39页 |
4.4.7 主站系统软件配置方案 | 第39-41页 |
4.5 馈线自动化(FA)建设方案 | 第41-43页 |
4.5.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方案 | 第41-42页 |
4.5.2 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方案 | 第42-43页 |
4.6 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 第43-46页 |
4.6.1 终端站建设原则 | 第43页 |
4.6.2 配电终端主要功能 | 第43-44页 |
4.6.3 配电终端改造方案 | 第44-45页 |
4.6.4 配电终端设备电源配置方案 | 第45-46页 |
4.7 配电通信网络建设方案 | 第46-50页 |
4.7.1 配电通信网基本要求 | 第46-47页 |
4.7.2 配电通信网总体构架 | 第47-48页 |
4.7.3 配电通信网络建设方案 | 第48-50页 |
4.8 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方案 | 第50-53页 |
4.8.1 信息交互建设原则 | 第50-51页 |
4.8.2 信息交互构架 | 第51页 |
4.8.3 信息交互内容 | 第51-53页 |
4.9 预期效益分析 | 第53-55页 |
4.9.1 经济效益 | 第53-54页 |
4.9.2 社会效益 | 第54-55页 |
4.9.3 管理效益 | 第55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