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5-23页 |
2.1 风险理论 | 第15-17页 |
2.1.1 风险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项目风险的含义 | 第15页 |
2.1.3 项目风险的特征 | 第15-16页 |
2.1.4 项目风险的分类 | 第16页 |
2.1.5 项目风险分析的流程 | 第16-17页 |
2.2 电力工程总承包 | 第17-22页 |
2.2.1 工程总承包概念 | 第17页 |
2.2.2 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特征 | 第17-18页 |
2.2.3 电力工程总承包经营现状 | 第18-19页 |
2.2.4 电力工程总承包经营风险 | 第19-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项目风险识别 | 第23-32页 |
3.1 步骤及方法 | 第23-24页 |
3.1.1 识别步骤 | 第23页 |
3.1.2 识别方法 | 第23-24页 |
3.2 项目风险识别 | 第24-31页 |
3.2.1 项目风险分类 | 第25页 |
3.2.2 项目风险因素及事件分析 | 第25-30页 |
3.2.3 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清单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项目风险评估 | 第32-37页 |
4.1 项目风险估计 | 第32页 |
4.2 项目风险评价 | 第32-33页 |
4.2.1 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32-33页 |
4.2.2 项目风险评价的步骤 | 第33页 |
4.3 项目风险对策 | 第33-34页 |
4.3.1 项目风险应对的措施 | 第33页 |
4.3.2 不同等级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33-34页 |
4.4 项目风险评价分析应用模型 | 第34-36页 |
4.4.1 熵权法风险评价模型及建立 | 第34-35页 |
4.4.2 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的模糊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及建立 | 第35-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以设计为龙头的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分析实例 | 第37-58页 |
5.1 同类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背景 | 第37-40页 |
5.1.1 A风电场项目 | 第37-38页 |
5.1.2 B风电场项目 | 第38-39页 |
5.1.3 A、B项目共性与差异 | 第39-40页 |
5.2 A风电场项目风险预测及实施风险 | 第40-46页 |
5.2.1 A风电场项目前期主要风险识别 | 第40-42页 |
5.2.2 A风电场项目前期风险预测分析 | 第42-44页 |
5.2.3 A风电场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事件及效果 | 第44-46页 |
5.3 B风力发电场项目风险控制及效果 | 第46-56页 |
5.3.1 B风电场项目借鉴A项目经验与教训的风险识别 | 第46-47页 |
5.3.2 B风电场项目风险因素和指标分析筛选 | 第47-53页 |
5.3.3 B风电场项目风险预测分析 | 第53-55页 |
5.3.4 B风电场项目风险管控措施及效果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6 以设计为龙头的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建议 | 第58-63页 |
6.1 工程总承包风险防范管理建议 | 第58-62页 |
6.1.1 改变传统设计管理观念,整合企业内部总承包管理能力 | 第58-59页 |
6.1.2 加强项目前期运作风险分析,提高项目盈利能力 | 第59页 |
6.1.3 目标考核与激励并重,强化全过程成本控制 | 第59-60页 |
6.1.4 提倡设计先行,突出设计在工程总承包的龙头作用 | 第60页 |
6.1.5 引入采购竞争机制,加强分包商管理 | 第60-61页 |
6.1.6 加强合同管理,严格结算与索赔,形成相互监督与配合机制 | 第61-62页 |
6.1.7 强化体系文件可持续建设,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 | 第62页 |
6.1.8 建立有效的人才资源保障机制,培养总承包项目管理团队 | 第62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4页 |
7.3 未来的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