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表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2.1 沸腾传热简介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沸腾传热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3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2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微纳多孔材料吸液特性 | 第25-37页 |
2.1 微纳多孔材料的制备 | 第25-30页 |
2.1.1 微纳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26页 |
2.1.2 多孔材料的烧结 | 第26-30页 |
2.2 多孔材料吸液特性实验 | 第30-34页 |
2.2.1 多孔材料吸液实验装置——红外热成像法 | 第30页 |
2.2.2 颗粒直径对多孔材料吸液特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2.2.3 多孔材料吸液特性的指数增长 | 第33-34页 |
2.3 多孔材料吸水实验——高速摄影法 | 第34-36页 |
2.3.1 多孔材料吸水实验装置 | 第34页 |
2.3.2 多孔材料的吸水特性讨论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烧结多尺度表面的池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 第37-50页 |
3.1 实验装置与过程 | 第37-41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37-38页 |
3.1.2 试验段 | 第38-39页 |
3.1.3 实验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分析 | 第39-40页 |
3.1.4 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2.1 不同表面的沸腾传热特性 | 第41-43页 |
3.2.2 液体温度对沸腾传热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烧结多尺度表面的沸腾传热系数 | 第44-45页 |
3.2.4 多尺度表面的可视化 | 第45-47页 |
3.2.5 多尺度表面与光表面可视化的比较 | 第47-48页 |
3.2.6 多尺度表面在不同液温下可视化的比较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改性表面的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 第50-66页 |
4.1 不同润湿性表面的制备 | 第50-54页 |
4.1.1 试验段——表面的制备 | 第50-51页 |
4.1.2 试验段——表面的表征 | 第51页 |
4.1.3 理论分析——表面的汽化核心分析模型与润湿性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65页 |
4.2.1 沸腾传热性能 | 第54-56页 |
4.2.2 沸腾起始点(ONB) | 第56-59页 |
4.2.3 可视化部分 | 第59-62页 |
4.2.4 过冷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