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21-22页 |
1 引言 | 第22-30页 |
1.1 肝细胞肝癌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现状 | 第22-23页 |
1.2 糖酵解与肿瘤 | 第23-25页 |
1.3 丙酮酸激酶M2 (PKM2)与肝癌 | 第25-26页 |
1.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与肝癌 | 第26-28页 |
1.5 MAPK与PKM2分子靶向调节关系 | 第28-30页 |
2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在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 第30-54页 |
2.1 前言 | 第30-31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患者选择 | 第31-32页 |
2.2.2 血清LDH水平测定 | 第32页 |
2.2.3 数据收集 | 第32页 |
2.2.4 随访 | 第32页 |
2.2.5 定义 | 第32-33页 |
2.2.6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 | 第33-51页 |
2.3.1 患者一般特征 | 第33-35页 |
2.3.2 治疗前LDH界值确定 | 第35-38页 |
2.3.3 治疗前LDH水平和生存预后 | 第38-39页 |
2.3.4 治疗前LDH水平在BCLC分期C期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 第39-48页 |
2.3.5 △LDH的预后价值 | 第48-49页 |
2.3.6 亚组分析 | 第49-51页 |
2.4 讨论 | 第51-53页 |
2.5 小结 | 第53-54页 |
3 LDHA在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 第54-63页 |
3.1 前言 | 第5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4-58页 |
3.2.1 病理标本来源 | 第5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54-57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3.3 结果 | 第58-62页 |
3.3.1 患者一般情况 | 第58-60页 |
3.3.2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LDHA表达情况 | 第60-62页 |
3.4 讨论 | 第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4 shPKM2、PKM2-OE慢病毒构建及肝癌细胞稳转柱构建筛选 | 第63-83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PKM2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63-68页 |
4.2.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7页 |
4.2.2 结果 | 第67-68页 |
4.3 PKM2干扰慢病毒的包装和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68-71页 |
4.3.1 材料和方法 | 第68-70页 |
4.3.2 结果 | 第70-71页 |
4.4 PKM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第71-77页 |
4.4.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5页 |
4.4.2 结果 | 第75-77页 |
4.5 PKM2过表达慢病毒的包装及测定 | 第77-80页 |
4.5.1 材料和方法 | 第77-79页 |
4.5.2 结果 | 第79-80页 |
4.6 稳转株构建及Western blot验证其表达效果 | 第80-82页 |
4.6.1 材料和方法 | 第80页 |
4.6.2 结果 | 第80-82页 |
4.7 小结 | 第82-83页 |
5 ERK5抑制剂通过PKM2介导的通路对肝癌细胞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敏感性的研究 | 第83-117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83-96页 |
5.2.1 材料 | 第83-88页 |
5.2.2 方法 | 第88-96页 |
5.3 结果 | 第96-113页 |
5.3.1 PKM2基因敲低及过表达对索拉非尼处理的肝癌细胞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2 PKM2基因敲低及过表达对索拉非尼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效果的影响 | 第97-98页 |
5.3.3 PKM2基因敲低及过表达对索拉非尼促肝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4 PKM2基因敲低及过表达对索拉非尼抑制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3.5 PKM2基因敲低及过表达对肝癌细胞LDH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6 ERK5特异性抑制剂及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功能学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5.3.7 ERK5特异性抑制剂及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PKM2及LDHA表达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3.8 PKM2基因过表达对ERK5抑制剂及索拉非尼处理的肝癌细胞功能学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5.3.9 PKM2基因敲低及过表达对肝癌细胞PKM2及LDH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5.4 讨论 | 第113-116页 |
5.5 小结 | 第116-11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基金支持 | 第124-125页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第125-126页 |
综述 | 第126-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4页 |
简历 | 第134-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