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槐定酸类新化合物抗肝癌作用的分子机理及GSK-3β调控肝癌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语第15-18页
第一部分 基于内质网应激途径的槐定酸类衍生物IMB-6G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第18-59页
    1.1 前言第18-23页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3-26页
        1.2.1 化合物及其来源第23页
        1.2.2 细胞株与质粒第23页
        1.2.3 主要生化试剂第23-24页
        1.2.4 抗体第24页
        1.2.5 抑制剂及试剂盒第24页
        1.2.6 主要实验仪器第24-26页
    1.3 主要试剂的配置第26-27页
    1.4 实验方法第27-33页
        1.4.0 细胞培养第27页
        1.4.1 细胞的冻存第27页
        1.4.2 细胞的复苏第27页
        1.4.3 Bradford法测蛋白浓度第27-28页
        1.4.4 蛋白免疫印迹第28页
        1.4.5 细胞活力检测第28页
        1.4.6 质粒转化第28-29页
        1.4.7 菌种保存第29页
        1.4.8 质粒提取第29页
        1.4.9 质粒转染第29页
        1.4.10 细胞凋亡检测第29-30页
        1.4.11 小干扰RNA的转染第30页
        1.4.12 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第30页
        1.4.13 RT-PCR第30-31页
        1.4.1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1页
        1.4.1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第31页
        1.4.16 细胞质和细胞核分离第31-32页
        1.4.17 线粒体和细胞质的分离第32页
        1.4.1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Bax蛋白定位第32页
        1.4.19 数据分析第32-33页
    1.5 实验结果第33-48页
        1.5.1 IMB-6G对人肝癌细胞增殖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第33-35页
        1.5.2 IMB-6G对人正常肝细胞的影响第35-36页
        1.5.3 IMB-6G引起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第36-38页
        1.5.4 IMB-6G对肝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第38-40页
        1.5.5 IMB-6G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和IRE1α两条途径第40-42页
        1.5.6 IRE1α和PERK途径对于细胞凋亡的作用第42-44页
        1.5.7 IMB-6G对IRE1α-ASK1-JNK通路的影响第44-45页
        1.5.8 IMB-6G对CHOP的影响第45-48页
    1.6 讨论第48-50页
    1.7 结论第50-51页
    1.8 参考文献第51-59页
第二部分 槐定酸类衍生物6b对肝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第59-81页
    2.1 前言第59-62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2-63页
        2.2.1 化合物及其来源第62页
        2.2.2 主要生化试剂第62页
        2.2.3 细胞系及质粒第62页
        2.2.4 抗体第62页
        2.2.5 主要实验仪器第62-63页
    2.3 实验方法第63-66页
        2.3.1 细胞培养第63页
        2.3.2 细胞活力测定第63页
        2.3.3 EGFP-LC3聚集分布实验第63页
        2.3.4 LC3 Conversion实验第63页
        2.3.5 LC3 Turnover实验第63-64页
        2.3.6 mCherry-GFP-LC3的溶酶体呈递实验第64-65页
        2.3.7 溶酶体染色第65页
        2.3.8 数据分析第65-66页
    2.4 实验结果第66-73页
        2.4.1 化合物6b对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第66-67页
        2.4.2 化合物6b对细胞自噬流(autophagic flux)的影响第67-68页
        2.4.3 化合物6b对溶酶体酸性的影响第68-70页
        2.4.4 概括图(Graphic abstract)第70页
        2.4.5 附表第70-73页
    2.5 讨论第73-75页
    2.6 结论第75-76页
    2.7 参考文献第76-81页
第三部分 GSK-3β通过ASK1调控肝癌细胞存活的机制研究第81-103页
    3.1 前言第81-84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4-85页
        3.2.1 细胞系及质粒第84页
        3.2.2 主要生化试剂第84页
        3.2.3 抗体第84页
        3.2.4 抑制剂第84页
        3.2.5 主要实验仪器第84-85页
    3.3 实验方法第85-86页
        3.3.1 小干扰RNA的转染第85页
        3.3.2 泛素化分析(Ubiquitination)第85页
        3.3.3 数据分析第85-86页
    3.4 实验结果第86-97页
        3.4.1 GSK-3β对H_2O_2引起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第86-88页
        3.4.2 GSK-3β对ASK1活性的调节第88-90页
        3.4.3 GSK-3β对ASK1表达水平的调控第90-92页
        3.4.4 GSK-3β对ASK1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第92-94页
        3.4.5 去泛素化酶USP9X的作用第94-97页
    3.5 讨论第97-99页
    3.6 结论第99-100页
    3.7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全文创新点第103-104页
文献综述第10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1-116页
个人简历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的效率得分研究
下一篇:Sylow 2-子群交换的有限群的主p-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