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55页 |
1.1 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 | 第18-29页 |
1.1.1 双亲分子 | 第19-21页 |
1.1.2 囊泡 | 第21-23页 |
1.1.3 胶束 | 第23-24页 |
1.1.4 临界胶束浓度 | 第24-25页 |
1.1.5 生物体中的超分子识别和螺旋构筑 | 第25-29页 |
1.2 自组装形成中的作用力 | 第29-32页 |
1.2.1 氢键 | 第29-30页 |
1.2.2 静电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1.2.3 范德华引力 | 第31-32页 |
1.2.4 疏水作用 | 第32页 |
1.3 聚集体的形成理论 | 第32-40页 |
1.3.1 量子力学计算方法和分子模拟 | 第32-34页 |
1.3.2 表面活性剂介观力场模拟方法 | 第34-35页 |
1.3.3 耗散粒子动力学 | 第35页 |
1.3.4 Helfrich理论 | 第35-36页 |
1.3.5 临界堆积参数理论 | 第36-40页 |
1.4 自组装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 第40-44页 |
1.4.1 显微技术 | 第40-41页 |
1.4.2 光谱学 | 第41-42页 |
1.4.3 散射技术 | 第42-44页 |
1.4.4 流变方法 | 第44页 |
1.5 生物膜与细胞外囊泡 | 第44-47页 |
1.5.1 生物膜 | 第44-45页 |
1.5.2 细胞外囊泡的定义和分类 | 第45-46页 |
1.5.3 细胞外囊泡的生理功能 | 第46-47页 |
1.6 本课题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47-55页 |
1.6.1 本课题选题背景 | 第47-49页 |
1.6.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49-55页 |
1.6.2.1 研究目标 | 第49-50页 |
1.6.2.2 研究内容 | 第50-52页 |
1.6.2.3 技术路线 | 第52-55页 |
第二章 短链脂肪酸疏水端长度对微囊泡的形成影响 | 第55-80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2.2.3.1 溶液配置 | 第57-58页 |
2.2.3.2 超短单链脂肪酸囊泡的制备 | 第58页 |
2.2.3.3 超短单链脂肪酸临界聚集浓度 | 第58页 |
2.2.3.4 超短单链脂肪酸聚集体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 第58页 |
2.2.3.5 超短单链脂肪酸溶液pH滴定 | 第58-59页 |
2.2.3.6 超短单链脂肪酸囊泡微结构形貌表征 | 第59页 |
2.2.3.7 超短单链脂肪酸囊泡形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8页 |
2.3.1 超短单链脂肪酸临界聚集浓度cmc分析 | 第59-62页 |
2.3.2 超短单链脂肪酸的pH滴定 | 第62-67页 |
2.3.3 超短单链脂肪酸形成囊泡的形貌分析 | 第67-70页 |
2.3.4 超短单链脂肪酸囊泡形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78页 |
2.3.4.1 浓度对超短单链脂肪酸自组装的影响 | 第71-76页 |
2.3.4.2 超短单链脂肪酸疏水端长度对自组装的影响 | 第76-77页 |
2.3.4.3 胺疏水链长对超短单链脂肪酸自组装的影响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基于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囊泡的形成及表征 | 第80-99页 |
3.1 引言 | 第80-8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81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81-8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3.2.3.1 溶液的配置 | 第82页 |
3.2.3.2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同步荧光光谱 | 第82-83页 |
3.2.3.3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囊泡动态光散射 | 第83页 |
3.2.3.4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囊泡透射电镜 | 第83页 |
3.2.3.5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囊泡红外检测 | 第83-8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8页 |
3.3.1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聚集体及临界胶束浓度 | 第84-88页 |
3.3.2 疏水链长对直链非天然氨基酸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3.3.3 温度对直链非天然氨基酸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4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的缔合热力学分析 | 第90-91页 |
3.3.5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结构形成的聚集数与形貌特征 | 第91-94页 |
3.3.6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 | 第94-95页 |
3.3.7 环境体系对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结构的影响 | 第95-97页 |
3.3.8 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微囊泡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天然氨基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成及表征 | 第99-119页 |
4.1 引言 | 第99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9-102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9-100页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00-101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4.2.3.1 溶液配置 | 第101页 |
4.2.3.2 天然氨基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制备 | 第101页 |
4.2.3.3 天然氨基酸/脂肪酸微囊泡的粒径分析 | 第101页 |
4.2.3.4 天然氨基酸/脂肪酸微囊泡的结构形貌表征 | 第101-102页 |
4.2.3.5 天然氨基酸/脂肪酸微囊泡形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7页 |
4.3.1 甘氨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成 | 第102-109页 |
4.3.1.1 甘氨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貌特征 | 第104-106页 |
4.3.1.2 甘氨酸/脂肪酸微囊泡形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6-109页 |
4.3.2 丙氨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成 | 第109-112页 |
4.3.2.1 丙氨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貌特征 | 第110页 |
4.3.2.2 丙氨酸/脂肪酸微囊泡形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0-112页 |
4.3.3 异亮氨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成 | 第112-115页 |
4.3.3.1 异亮氨酸/脂肪酸微囊泡的形貌特征 | 第112-113页 |
4.3.3.2 异亮氨酸/脂肪酸微囊泡形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3-115页 |
4.3.4 脂肪酸对氨基酸微囊泡形成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节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基于荧光探针的微囊泡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19-133页 |
5.1 引言 | 第119-120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20页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20-121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21-122页 |
5.2.3.1 细胞的培养 | 第121页 |
5.2.3.2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121页 |
5.2.3.3 荧光染料标记STC-1细胞与显微观察 | 第121-122页 |
5.2.3.4 脂肪酸膜电位测定 | 第12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2页 |
5.3.1 不同脂肪酸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5.3.2 不同脂肪酸对细胞膜形态学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5.3.3 STC-1细胞膜电位的荧光强度 | 第124-128页 |
5.3.4 不同浓度脂肪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28-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3-137页 |
6.1 总结 | 第133-135页 |
6.2 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