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言 | 第9-27页 |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全球变化与碳循环 | 第10-14页 |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 | 第14-16页 |
·岩溶碳汇效应 | 第16-17页 |
·外源水与碳循环 | 第17-18页 |
·岩溶碳循环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前人在研究区所做的工作 | 第21-22页 |
·数据获取 | 第22-23页 |
·降雨量数据 | 第22页 |
·流量数据 | 第22页 |
·水化学数据 | 第22页 |
·同位素数据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 第23-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4页 |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背景 | 第27-3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7-33页 |
·自然地理 | 第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28页 |
·研究流域补给范围 | 第28-29页 |
·流域地层 | 第29-30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 | 第30-33页 |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动态特征研究 | 第33-39页 |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背景 | 第33-35页 |
·岩溶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34页 |
·外源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35页 |
·野外水化学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研究区温度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研究区电导(Ec)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研究区pH值的动态变化 | 第37页 |
·研究区HCO_3~-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毛村地下河同位素动态变化特征及DIC的来源 | 第39-47页 |
·研究区DIC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基于δ~(13)C同位素技术的DIC来源分析 | 第40-44页 |
·流域化学风化 | 第41页 |
·土壤CO_2 | 第41-42页 |
·天然与有机酸源 | 第42页 |
·降雨 | 第42页 |
·水-气界面CO2的释放 | 第42页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 | 第42-44页 |
·河流有机碳的季节变化 | 第44-45页 |
·研究区δD、δ~(18)O同位素组成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岩溶水与外源水中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研究 | 第47-55页 |
·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碳酸盐岩试块的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碳酸盐岩试块的选取、加工及原始数据的测量 | 第48页 |
·研究区溶蚀试块溶蚀速率对比 | 第48-53页 |
·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外源水对岩溶碳汇影响研究 | 第55-63页 |
·降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 | 第55-57页 |
·降雨动态及分析 | 第55-56页 |
·降雨前后岩溶碳汇变化 | 第56-57页 |
·雨季和旱季岩溶碳汇变化 | 第57页 |
·外源水对岩溶碳汇的影响 | 第57-61页 |
·示踪实验确定外源水对岩溶地下河水的补给量 | 第58-59页 |
·外源水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存在问题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