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显著性和词袋模型的人体目标再识别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 当前国内外的人体目标再识别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5页 |
| 1.3 人体目标再识别面临的挑战 | 第15-16页 |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以及内容简介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人体目标再识别中的基本理论与算法 | 第18-32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图像检索 | 第18-23页 |
| 2.2.1 图像检索的常用方法 | 第18-21页 |
| 2.2.2 图像检索的流程 | 第21-22页 |
| 2.2.3 图像检索评估方法 | 第22-23页 |
| 2.3 人体目标再识别常用方法 | 第23-27页 |
| 2.3.1 监督学习方法 | 第23页 |
| 2.3.2 无监督学习方法 | 第23-27页 |
| 2.4 词袋模型 | 第27-30页 |
| 2.4.1 词袋模型简介 | 第27页 |
| 2.4.2 词袋模型实现步骤 | 第27-28页 |
| 2.4.3 视觉词袋模型 | 第28-30页 |
| 2.4.4 词袋模型存在的缺点及改进方案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图像显著性检测理论和算法 | 第32-44页 |
| 3.1 引言 | 第32页 |
| 3.2 视觉注意机制 | 第32-33页 |
| 3.3 视觉特征 | 第33-38页 |
| 3.3.1 颜色特征 | 第33-35页 |
| 3.3.2 纹理特征 | 第35-37页 |
| 3.3.3 空间位置特征 | 第37-38页 |
| 3.4 特征比较方法 | 第38-40页 |
| 3.4.1 全局比较法 | 第38页 |
| 3.4.2 区域比较法 | 第38-39页 |
| 3.4.3 多尺度比较法 | 第39-40页 |
| 3.5 图像显著性检测经典模型 | 第40-43页 |
| 3.5.1 IT模型 | 第40-42页 |
| 3.5.2 FT模型 | 第42-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基于图像显著性和词袋模型的人体目标再识别 | 第44-52页 |
| 4.1 引言 | 第44页 |
| 4.2 基于词袋模型的人体目标再识别模型 | 第44-50页 |
| 4.2.1 构造词典 | 第44-46页 |
| 4.2.2 显著性检测 | 第46-47页 |
| 4.2.3 图片特征提取 | 第47-49页 |
| 4.2.4 搜索图库并计算再识别精度 | 第49-50页 |
| 4.3 算法流程 | 第50-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算法模型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52-62页 |
| 5.1 引言 | 第52页 |
| 5.2 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 5.3 试验参数设定评定准则 | 第53-55页 |
| 5.3.1 参数设定 | 第53-54页 |
| 5.3.2 性能评定准则 | 第54-55页 |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 5.4.1 显著性结果对实验的影响 | 第55-57页 |
| 5.4.2 词袋模型及其改进实验 | 第57-59页 |
| 5.4.3 与其他人体目标再识别方法的比较 | 第59-60页 |
| 5.4.4 实验总结 | 第6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62页 |
| 6.2 论文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