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2.1 黄河改道变迁的历史过程 | 第13-16页 |
1.2.2 黄河三角洲的演化发育 | 第16-17页 |
1.2.3 土壤碳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4 土壤氮素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5 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2.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2-23页 |
2.2.3 气候类型与特征 | 第23页 |
2.2.4 水文特征 | 第23页 |
2.2.5 土壤类型与质地 | 第23页 |
2.2.6 植被分布 | 第23-2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3.1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2.3.2 样品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3 土壤碳氮储量的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3.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0页 |
3.1 黄河三角洲表层土壤年代分区 | 第28-32页 |
3.2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 第32-36页 |
3.2.1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统计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形成时期对有机碳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 第33页 |
3.2.3 黄河三角洲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 | 第33-35页 |
3.2.4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3.3 黄河三角洲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 | 第36-40页 |
3.3.1 黄河三角洲土壤无机碳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3.3.2 形成时期对无机碳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 第37-38页 |
3.3.3 黄河三角洲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无机碳含量比较 | 第38-39页 |
3.3.4 黄河三角洲土壤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3.4 黄河三角洲土壤全氮的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3.4.1 黄河三角洲土壤全氮统计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3.4.2 形成时期对全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 第41-42页 |
3.4.3 黄河三角洲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全氮含量比较 | 第42-43页 |
3.4.4 黄河三角洲土壤全氮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3.5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氮、pH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3.6 黄河三角洲土壤碳、氮储量 | 第46-50页 |
3.6.1 黄河三角洲有机碳储量的估算 | 第46-47页 |
3.6.2 黄河三角洲无机碳储量的估算 | 第47-48页 |
3.6.3 黄河三角洲全氮储量的估算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5页 |
4.1 黄河三角洲表层土壤年代分区 | 第50页 |
4.2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4.3 黄河三角洲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4.4 黄河三角洲土壤全氮的分布特征 | 第53页 |
4.5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氮、pH的相关性 | 第53-54页 |
4.6 黄河三角洲土壤碳、氮储量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