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二) 相关文献概述 | 第8-14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作家经历 | 第15-20页 |
(一)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全面“欧化” | 第15-17页 |
(二) 留学德国与“爱丽丝事件” | 第17-19页 |
(三)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 | 第20-32页 |
(一) 丰太郎—明治维新体制抑压下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 | 第20-24页 |
(二) 爱丽丝—勇敢追求挚爱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象征 | 第24-27页 |
(三) “母亲”及相泽—封建传统势力的化身 | 第27-30页 |
(四)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爱情悲剧产生的深刻缘由 | 第32-39页 |
(一) 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化的不彻底性 | 第32-34页 |
(二) 严格的留学制度与根深蒂固的“集团主义”思想 | 第34-35页 |
(三) 主人公的精神困窘及其心像的折射 | 第35-37页 |
(四) 小结 | 第37-39页 |
结语:明治维新资产阶级革命特征的缩影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