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横断面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2-21页 |
2.1 道路功能及横断面基本组合模式和适用性 | 第12-16页 |
2.2 横断面设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2.1 国外研究历史和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我国道路断面设计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城市道路断面设计案例 | 第18-21页 |
2.3.1 美国断面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2.3.2 日本城市道路断面设计实践 | 第20页 |
2.3.3 国内设计原则及相关实践评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天津市城市道路断面现状和问题 | 第21-29页 |
3.1 天津市城市和交通需求概况 | 第21-22页 |
3.2 天津市路网和道路断面发展历程 | 第22-28页 |
3.2.1 路网现状 | 第22-24页 |
3.2.2 天津市城市道路网络基本格局演变过程 | 第24-25页 |
3.2.3 天津市道路断面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2.4 断面布置情况 | 第27-28页 |
3.3 道路断面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断面机动车通行能力与机动化交通功能 | 第29-44页 |
4.1 道路断面机动车需求预测方法 | 第29-34页 |
4.1.1 出行生成预测 | 第30-31页 |
4.1.2 出行分布 | 第31-33页 |
4.1.3 方式划分 | 第33页 |
4.1.4 交通流量分配 | 第33-34页 |
4.2 道路横断面组成要素的通行能力 | 第34-42页 |
4.2.1 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4.2.2 通行能力的影响要素 | 第35-36页 |
4.2.3 天津市快速路、主次干道、交叉口通行能力调查 | 第36-42页 |
4.3 断面组成元素不同尺度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42-44页 |
4.3.1 分析方法逻辑框架 | 第42页 |
4.3.2 计算步骤和方法 | 第42页 |
4.3.3 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断面慢行交通元素及要素衔接 | 第44-56页 |
5.1 慢行交通空间需求及断面要素尺度 | 第44-51页 |
5.1.1 自行车空间的相关设计要求 | 第46-47页 |
5.1.2 步行空间的相关设计要求 | 第47-51页 |
5.2 道路断面空间衔接 | 第51-56页 |
5.2.1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衔接设计 | 第51-53页 |
5.2.2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衔接设计 | 第53-56页 |
第六章 天津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建议 | 第56-64页 |
6.1 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原则 | 第56页 |
6.2 标准断面形式及适用条件 | 第56-58页 |
6.3 道路横断面组成要素及宽度控制 | 第58-60页 |
6.3.1 人行道 | 第58页 |
6.3.2 设施带 | 第58-59页 |
6.3.3 自行车道 | 第59页 |
6.3.4 机非分隔带 | 第59页 |
6.3.5 机动车道与路缘带 | 第59-60页 |
6.3.6 中央分隔带 | 第60页 |
6.4 与道路功能和沿线业态相协调 | 第60-61页 |
6.5 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体验 | 第61-62页 |
6.6 人行道宽度不足时提供借用空间 | 第62页 |
6.7 侧分带绿化形式预留弹性 | 第62-6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