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设计与工程效益评价研究--以天津市永定河系水利工程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水利工程管理设计范畴 | 第11-22页 |
2.1 概念阐述 | 第11-15页 |
2.1.1 水利工程设计 | 第11-12页 |
2.1.2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 第12-13页 |
2.1.3 水利工程管理 | 第13页 |
2.1.4 水利工程运行效益 | 第13-14页 |
2.1.5 水利工程管理设计 | 第14-15页 |
2.2 水利工程管理设计的滞后问题 | 第15-17页 |
2.2.1 建管结合管理模式发展滞后 | 第15-16页 |
2.2.2 与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标准要求滞后 | 第16页 |
2.2.3 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要求滞后 | 第16-17页 |
2.3 处理参建各方关系与保证工程质量 | 第17-22页 |
2.3.1 参建各方设计质量管理职责 | 第17-19页 |
2.3.2 参建各方统一协调与配合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天津市永定河系水利工程管理设计与运行效益 | 第22-40页 |
3.1 永定河河道水系 | 第22-23页 |
3.2 天津市永定河系水闸、泵站工程概况 | 第23-27页 |
3.2.1 大张庄闸 | 第24页 |
3.2.2 芦新河泵站 | 第24-25页 |
3.2.3 金钟河闸 | 第25页 |
3.2.4 金钟河泵站 | 第25-26页 |
3.2.5 宁车沽闸 | 第26页 |
3.2.6 蓟运河闸 | 第26页 |
3.2.7 永定新河防潮闸 | 第26-27页 |
3.3 永定河管理处工程管理模式 | 第27-32页 |
3.3.1 管理模式形成 | 第28-30页 |
3.3.2 机制体系建设完善 | 第30-32页 |
3.4 永定河系水闸、泵站工程管理设计缺陷分析 | 第32-37页 |
3.5 产生管理设计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3.6 管理设计缺陷对工程效益的影响评价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水利工程管理设计的要点探讨 | 第40-53页 |
4.1 管理设计的总体要求 | 第40-41页 |
4.2 设计组织管理 | 第41-42页 |
4.3 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 | 第42-46页 |
4.3.1 项目法人管理 | 第42-43页 |
4.3.2 项目前期和计划管理 | 第43页 |
4.3.3 建管结合与管理单位作用 | 第43-44页 |
4.3.4 重点环节的把握 | 第44-45页 |
4.3.5 质量体系建设 | 第45-46页 |
4.4 管理设计规范的优化 | 第46-51页 |
4.4.1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设计 | 第46-47页 |
4.4.2 总体布置及主体工程设计 | 第47-48页 |
4.4.3 机电和金属结构工程设计 | 第48页 |
4.4.4 工程观测设施设计 | 第48-49页 |
4.4.5 信息化与安全设计 | 第49页 |
4.4.6 生产生活设施设计 | 第49-50页 |
4.4.7 交通设施设计 | 第50页 |
4.4.8 绿化设计 | 第50-51页 |
4.5 水管体制改革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