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11-13页 |
一、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基本原理 | 第13-17页 |
(一) 回避制度的功能解读 | 第13-15页 |
1. 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实体正义 | 第13-14页 |
2. 提高司法效益,节约司法资源 | 第14-15页 |
(二) 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17-21页 |
(一) 英美法系回避制度简介 | 第17-18页 |
1. 回避的对象 | 第17页 |
2. 回避的理由 | 第17-18页 |
(二) 大陆法系回避制度简介 | 第18-21页 |
1. 回避的对象 | 第18-19页 |
2. 回避理由 | 第19页 |
3. 回避的决定主体及方式 | 第19-20页 |
4. 回避制度的救济 | 第20-21页 |
(三) 两大法系回避制度之比较及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1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一) 回避对象的遗漏 | 第21页 |
(二) 回避理由的不确定性 | 第21-23页 |
1. 对“近亲属”的规定范畴过小 | 第21-22页 |
2. “利害关系”、“其他关系”难以界定 | 第22-23页 |
(三) 二审中当事人知情权难以保障 | 第23页 |
(四) 当事人救济方式的单一 | 第23-24页 |
四、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完善 | 第24-30页 |
(一) 回避主体的合理调整 | 第24-25页 |
1. 法院整体回避 | 第24页 |
2. 检察人员之回避 | 第24-25页 |
(二) 回避理由的具体细化 | 第25-28页 |
1. 回避理由的扩大 | 第25-27页 |
2. 回避理由的适当限制 | 第27-28页 |
(三) 保障二审程序的回避制度适用 | 第28页 |
(四) 当事人救济方式的多元化 | 第28-30页 |
1. 复议程序具体化 | 第28-29页 |
2. 增设上诉制度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