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养护、维修与技术改造论文

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及其工程对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的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研究第15-16页
        1.2.2 膨胀性围岩的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研究第16-17页
        1.2.3 地下水水压的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研究第17-18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2 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的事例分析及既往试验第22-50页
    2.1 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2.2 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的事例分析第24-44页
        2.2.1 国内铁路隧道底部隆起变形事例第25-36页
        2.2.2 国外铁路隧道底部隆起变形的事例第36-41页
        2.2.3 铁路隧道底部隆起变形的影响因素第41-44页
    2.3 沉积岩强度的既往试验研究第44-48页
        2.3.1 泥岩强度的既往试验研究第44-47页
        2.3.2 泥质砂岩强度的既往试验研究第47-48页
        2.3.3 凝灰岩强度的既往试验研究第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3 弹粘塑性基本理论与强度劣化模型第50-56页
    3.1 弹粘塑性有限元解析第50-52页
    3.2 强度劣化模型第52-55页
        3.2.1 基本假设第52页
        3.2.2 强度劣化模型第52-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兰新铁路福川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研究第56-102页
    4.1 兰新铁路福川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调查第56-62页
        4.1.1 隧道底部结构混凝土钻孔取样第56页
        4.1.2 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段的调查第56-57页
        4.1.3 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量的监测第57-58页
        4.1.4 隧道底部结构离缝的监测第58-59页
        4.1.5 隧道底部结构裂缝的监测第59-62页
    4.2 兰新铁路福川隧道有限元模型及计算条件第62-72页
        4.2.1 计算模型第62-63页
        4.2.2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63-64页
        4.2.3 围岩和混凝土力学参数的选取第64-67页
        4.2.4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及初始地应力第67-69页
        4.2.5 隧道开挖支护及围岩强度劣化过程的设定第69-72页
        4.2.6 有限元节点选取第72页
    4.3 兰新铁路福川隧道有限元模拟结果第72-99页
        4.3.1 隧道开挖支护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第72-78页
        4.3.2 隧道设计断面围岩强度劣化的有限元模拟结果第78-89页
        4.3.3 隧道仰拱厚度不足断面围岩强度劣化的有限元模拟结果第89-97页
        4.3.4 隧道设计断面和仰拱厚度不足断面底部隆起变形的比较第97-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5 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工程对策第102-114页
    5.1 铁路隧道仰拱的力学作用第102-104页
        5.1.1 仰拱的定义第102页
        5.1.2 仰拱的力学作用第102-104页
    5.2 仰拱不同曲率对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的影响第104-111页
        5.2.1 仰拱不同曲率对底部结构位移的影响第105-107页
        5.2.2 仰拱不同曲率对底部结构应力的影响第107-110页
        5.2.3 仰拱不同曲率对底部结构以及围岩塑性区的影响第110-111页
    5.3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4-118页
    6.1 结论第114-115页
    6.2 展望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2-12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ARQ传输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手机二维码的校园智能导航系统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