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现有的金刚石作为结构材料的形状和表面质量获得方法 | 第14-18页 |
1.2.2 以金刚石作刀具的磨损机理及控制方法 | 第18-21页 |
1.2.3 Nakamoto教授和Brinksmeier教授的研究工作 | 第21-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第二章 金刚石材料逆向磨损去除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27-53页 |
2.1 分子动力学简介 | 第27-32页 |
2.2 金刚石材料表面织构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 第32-40页 |
2.2.1 分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2.2 表面织构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 第33-40页 |
2.3 切削力与原子的晶格结构在切削过程中的演变 | 第40-46页 |
2.4 切削工艺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仿真 | 第46-51页 |
2.4.1 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6-48页 |
2.4.2 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2.4.3 加工工具转速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逆向磨损去除加工的材料去除量测量装置的研制与测试 | 第53-75页 |
3.1 测量方法和原理 | 第53-55页 |
3.1.1 测量方法的选择 | 第53-54页 |
3.1.2 测量原理 | 第54-55页 |
3.2 测量装置的研制 | 第55-60页 |
3.2.1 测量装置的总体设计和布局 | 第55-56页 |
3.2.2 测量装置主要元件的设计和选择 | 第56-60页 |
3.3 测量装置部分元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71页 |
3.3.1.静力学分析 | 第60-61页 |
3.3.2 模态分析 | 第61-71页 |
3.4 测量装置的测试实验 | 第71-74页 |
3.4.1 测量系统的搭建 | 第71-72页 |
3.4.2 测量装置的测试实验 | 第72-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金刚石逆向磨损去除加工中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第75-91页 |
4.1 加工实验的方案 | 第75-76页 |
4.2 单位时间材料去除率的定义 | 第76-77页 |
4.3 切削工艺参数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 第77-83页 |
4.3.1 加工工具转速 | 第77-81页 |
4.3.2 进给量和切削深度 | 第81-83页 |
4.4 加工工具材料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 第83-89页 |
4.4.1 材料去除率 | 第83-86页 |
4.4.2 切削力 | 第86-87页 |
4.4.3 表面粗糙度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含有氢原子的独立辅助介质对金刚石逆向磨损去除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91-103页 |
5.1 含有H原子物质与金刚石的作用原理及其材料的选择 | 第91-92页 |
5.2 含H原子的独立辅助介质对加工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92-100页 |
5.2.1. H_2O和H_2O_2的加入方式 | 第92-93页 |
5.2.2 加工实验 | 第93-94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94-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结论 | 第103-10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