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43页 |
1.1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概述 | 第11-12页 |
1.2 MOFs材料的合成与结构 | 第12-15页 |
1.2.1 MOFs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1.2.2 构筑MOFs材料常用的有机配体与金属单元 | 第13-15页 |
1.2.3 MOFs材料的分类 | 第15页 |
1.3 MOFs性质与应用 | 第15-35页 |
1.3.1 MOFs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分离方面的应用 | 第15-18页 |
1.3.2 MOFs材料在发光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3 MOFs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0-35页 |
1.3.4 MOFs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3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1.5 实验试剂与测试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1.5.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1.5.2 测试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第二章:蒽基锆金属有机骨架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 第43-61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蒽基配体H_2L及化合物1的合成 | 第44页 |
2.2.1 H_2L配体的制备 | 第44页 |
2.2.2 化合物1[Zr_6O_4(OH)_4(L)_6]·6DMF的合成 | 第44页 |
2.3 化合物1的结构 | 第44-46页 |
2.4 化合物1的表征 | 第46-50页 |
2.4.1 化合物1的粉末X-射线衍射(PXRD)图谱 | 第46-47页 |
2.4.2 化合物1的热重(TG)分析 | 第47-48页 |
2.4.3 化合物1的氮气与二氧化碳吸附脱附等温曲线测试 | 第48-49页 |
2.4.4 固体紫外与表面光电压测试 | 第49-50页 |
2.5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产甲酸根性质测试 | 第50-54页 |
2.5.1 化合物1和反应溶液的预处理及光催化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2.5.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2.6 电子自旋共振(EPR)谱的测试 | 第54-56页 |
2.7 光催化机理 | 第56-5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三章:蒽基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光引发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 第61-77页 |
3.1 引言 | 第61-64页 |
3.2 可见光活性Zr-MOF诱导ATRP反应 | 第64-66页 |
3.2.1 Zr-MOF的合成与处理 | 第64页 |
3.2.2 可见光MOF-ATRP体系的构建 | 第64-65页 |
3.2.3 可见光MOF-ATRP实验过程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3.4 MOF引发的ATRP反应机理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蒽基双金属(Zn/Na)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 | 第77-99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78-79页 |
4.3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第79-81页 |
4.4 化合物2的表征 | 第81-82页 |
4.4.1 化合物2的粉末X-射线衍射(PXRD) | 第81页 |
4.4.2 化合物2的热重分析 | 第81-82页 |
4.4.3 化合物2的红外分析 | 第82页 |
4.5 化合物2电子传导性能测试 | 第82-84页 |
4.6 化合物2电致发光性能测试 | 第84-85页 |
4.7 化合物2光吸收及光生电荷性能测试 | 第85-88页 |
4.8 化合物2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88-92页 |
4.8.1 光催化实验步骤 | 第88-89页 |
4.8.2 光催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92页 |
4.9 化合物2的光引发电子自旋共振(EPR)测试 | 第92-94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第五章:二维层状MOFs构象超分子异构体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研究 | 第99-116页 |
5.1 引言 | 第99-101页 |
5.2 柔性荧光配体H_4L_b及化合物3-8的合成 | 第101-104页 |
5.2.1 柔性荧光配体H_4L_b的合成 | 第101-102页 |
5.2.2 化合物3-8的合成 | 第102-103页 |
5.2.3 化合物3-8合成条件概述 | 第103-104页 |
5.3 化合物3-8晶体结构数据与结构分析 | 第104-111页 |
5.4 化合物3-7的热重、PXRD及红外表征 | 第111-112页 |
5.5 化合物3-8的光致发光性能测试 | 第112-11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