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 新型城镇化 | 第20页 |
(二) 农村环境 | 第20-21页 |
(三) 治理路径 | 第21-22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 外部性理论 | 第22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危害——以怀远县为例 | 第25-34页 |
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阐述 | 第25-29页 |
(一) 农村工业污染日趋严重 | 第25-26页 |
(二) 农业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 第26-27页 |
(三) 农村生活污染呈加剧趋势 | 第27-28页 |
(四) 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 | 第28-29页 |
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第29-34页 |
(一) 农村生态环境退化 | 第29-30页 |
(二)农业生产效益受损 | 第30-31页 |
(三) 农村环境污染引发群体事件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剖析 | 第34-42页 |
一、经济层面: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环境差距,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二、政治层面:政府急于追求经济绩效,农村环境利益长期受损 | 第35-37页 |
三、法律层面:环境立法体系尚未完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 第37-38页 |
四、社会层面:非政府组织力量有限,环保技术尚未普及农村 | 第38-39页 |
五、个人层面: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阈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研究 | 第42-54页 |
一、经济路径:打破城乡环境差距格局,构建一元生态共同体 | 第42-45页 |
(一)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构建循环型农业生产体系 | 第42-43页 |
(二) 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资渠道机制 | 第43-45页 |
二、政治路径:优化政府行为,消除城乡"二元"环境管理 | 第45-47页 |
(一) 推行科学绩效考评机制,实施行政问责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完善政府环保管理体系,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 第46-47页 |
三、法治路径:完善农村环境立法体系,破除城乡混合立法模式 | 第47-49页 |
(一) 完善农村环境立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47-48页 |
(二)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立法对策 | 第48-49页 |
四、创新路径:协同社会力量共治农村环境,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 第49-51页 |
(一)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功能,创立多中心治理模式 | 第49-50页 |
(二) 着力开发治理污染新技术,倡导农村绿色发展新模式 | 第50-51页 |
五、行动路径:加强环境宣传保护力度,强化农民环境意识 | 第51-54页 |
(一) 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助推农村环境治理进程 | 第51-52页 |
(二)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重启农村环境整治新篇章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