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蚜小蜂科 | 第14-18页 |
1.1.1 蚜小蜂科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1.2 蚜小蜂科的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2 系统发育研究 | 第18-20页 |
1.2.1 支系学系统发育理论 | 第18-19页 |
1.2.2 核基因ITS2 | 第19-20页 |
1.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形态特征的中国蚜小蜂科支序分析 | 第22-38页 |
2.1 蚜小蜂科分类特征的筛选 | 第22-27页 |
2.1.1 头部特征 | 第22-24页 |
2.1.2 胸部和腹部特征 | 第24-25页 |
2.1.3 足的特征 | 第25-26页 |
2.1.4 翅的特征 | 第26-27页 |
2.2 分类单元的选取 | 第27-31页 |
2.2.1 外群的选取 | 第27页 |
2.2.2 内群的选取 | 第27页 |
2.2.3 标本信息 | 第27页 |
2.2.4 分类特征的选取和编码 | 第27-31页 |
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33页 |
2.4 系统发育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中国蚜小蜂科亚科和族的形态鉴别 | 第38-6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3.1.1 标本采集与保存 | 第38页 |
3.1.2 玻片标本的制作 | 第38页 |
3.1.3 标本的拍照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64页 |
3.2.1 Aphelininae亚科 | 第39-48页 |
3.2.2 Eriaphytinae亚科 | 第48-49页 |
3.2.3 Azotinae亚科 | 第49-51页 |
3.2.4 Coccophaginae亚科 | 第51-60页 |
3.2.5 Euryischiinae亚科 | 第60-62页 |
3.2.6 Eriaporinae亚科 | 第62-6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基于ITS2序列的黄蚜小蜂属部分种类系统发育研究 | 第65-8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4.1.1 标本采集与保存 | 第65-66页 |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6页 |
4.1.3 黄蚜小蜂总DNA的提取 | 第66-67页 |
4.1.4 PCR扩增、电泳检测及测序 | 第67-68页 |
4.2 序列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2.1 基因序列的校正和拼接 | 第68页 |
4.2.2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8-69页 |
4.3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69页 |
4.3.1 替换饱和度检验 | 第69页 |
4.3.2 核苷酸替代模型选择 | 第69页 |
4.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9-81页 |
4.4.1 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及测序 | 第69-70页 |
4.4.2 基因序列组成与特征分析 | 第70页 |
4.4.3 基因碱基替换分析 | 第70-71页 |
4.4.4 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 第71-72页 |
4.4.5 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 第72-74页 |
4.4.6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74页 |
4.4.7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4-81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2-89页 |
5.1 中国蚜小蜂科亚科和族的形态鉴别 | 第82-85页 |
5.2 基于ITS2序列的黄蚜小蜂属部分种类系统发育研究 | 第85-87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