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处与难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企业融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 融资及其方式 | 第18-19页 |
2.1.1 融资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 第18-19页 |
2.2 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与风险识别 | 第19-20页 |
2.2.1 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2.2 企业融资的风险识别 | 第19-20页 |
2.3 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权衡理论 | 第20-21页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3 契约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融资风险现状 | 第23-33页 |
3.1 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概况 | 第23-24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3页 |
3.1.2 公司的运营模式 | 第23-24页 |
3.1.3 公司的融资规模 | 第24页 |
3.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4-25页 |
3.2.1 调查背景与目的 | 第24页 |
3.2.2 问卷的设计 | 第24-25页 |
3.2.3 调查的实施 | 第25页 |
3.3 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融资风险的表现 | 第25-30页 |
3.3.1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25-27页 |
3.3.2 承险能力日趋脆弱 | 第27页 |
3.3.3 贷款风险日益加大 | 第27-28页 |
3.3.4 债务风险逐年攀升 | 第28-29页 |
3.3.5 贷款规模不断受限 | 第29-30页 |
3.4 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融资风险的成因 | 第30-33页 |
3.4.1 公司信用度不高 | 第30-31页 |
3.4.2 政府管控不力 | 第31页 |
3.4.3 债务监管不严 | 第31-33页 |
第4章 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融资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33-44页 |
4.1 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第33-34页 |
4.1.1 构建的目标 | 第33页 |
4.1.2 构建的原则 | 第33-34页 |
4.2 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筛选 | 第34-38页 |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4-35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与确定 | 第35-38页 |
4.3 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融资风险的综合评价 | 第38-44页 |
4.3.1 内部管理风险评价 | 第38-39页 |
4.3.2 财务指标风险评价 | 第39-41页 |
资料来源:株洲市A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审计报告 | 第41页 |
4.3.3 根据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 第41-44页 |
第5章 化解株洲市A开发投资公司融资风险的对策 | 第44-50页 |
5.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44-45页 |
5.1.1 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 第44页 |
5.1.2 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第44页 |
5.1.3 建立市场化的经营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5.2 加强融资创新 | 第45-46页 |
5.2.1 积极进行专项建设基金融资 | 第45页 |
5.2.2 拓展债权融资 | 第45页 |
5.2.3 开展股权释放创新 | 第45-46页 |
5.2.4 重点推广项目融资 | 第46页 |
5.2.5 优化融资结构 | 第46页 |
5.3 加强偿债管理 | 第46-48页 |
5.3.1 加强债务收支计划管理 | 第46-47页 |
5.3.2 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 第47页 |
5.3.3 化解存量债务债权 | 第47-48页 |
5.4 监管机制建设 | 第48-49页 |
5.4.1 多部门联动加强对地方政府开发投资公司的外部监管 | 第48页 |
5.4.2 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 | 第48页 |
5.4.3 完善债务风险的跟踪监管 | 第48-49页 |
5.5 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 第49-50页 |
5.5.1 建立起重大投资的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 | 第49页 |
5.5.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49页 |
5.5.3 完善投融资法律、规范发展机制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6.1 论文的结论 | 第50-51页 |
6.2 论文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51-53页 |
6.2.1 论文的局限性 | 第51页 |
6.2.2 展望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