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德学生社会网络的跨文化建构--以T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为例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4-20页 |
(一) 社会网络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二) 留学生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32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21-24页 |
(二) 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 | 第24-2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留学德国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第32-43页 |
一、留德热潮的涌现 | 第32-33页 |
(一) 德国高等教育的兴起 | 第32页 |
(二) 中国人的留德历史 | 第32-33页 |
二、留学德国现状分析 | 第33-38页 |
(一) 吸引留学生的政策调整 | 第33-35页 |
(二) 留德人数及专业分布 | 第35-38页 |
三、T大学留学生介绍 | 第38-43页 |
(一) 国际化的校园 | 第38-39页 |
(二) 留学生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三) T大学留学生社会网络基本状况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留学生社会网络的建立 | 第43-62页 |
一、直接方式 | 第46-51页 |
(一) 偶遇 | 第46-48页 |
(二) 特定场所的共同活动 | 第48-51页 |
二、间接方式 | 第51-57页 |
(一) 通过第三方关系人 | 第52-53页 |
(二) 通过机构 | 第53-55页 |
(三) 通过互联网 | 第55-57页 |
三、愿望与结构的张力 | 第57-62页 |
(一) 交往意愿 | 第57-59页 |
(二) 结构限制 | 第59-62页 |
第四章 网络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 第62-84页 |
一、关系的深化与发展 | 第62-66页 |
(一) 双重关系 | 第63页 |
(二) 特殊事件 | 第63-65页 |
(三) 共同兴趣 | 第65-66页 |
二、关系的维护 | 第66-76页 |
(一) 联络行为 | 第68-69页 |
(二) 社交行为 | 第69-71页 |
(三) 人情交换行为 | 第71-76页 |
三、交往策略的调适 | 第76-84页 |
(一) 观点的表达 | 第76-79页 |
(二) 行为的适应 | 第79-84页 |
第五章 网络中的资源动员 | 第84-102页 |
一、信息资源 | 第86-90页 |
(一) 通过弱关系的信息获得 | 第87-88页 |
(二) 通过强关系的信息获得 | 第88-90页 |
二、物质类资源 | 第90-94页 |
(一) 需求的表达 | 第90-92页 |
(二) 对帮助的回应 | 第92-94页 |
三、情感类资源 | 第94-99页 |
(一) 情感资源的选择 | 第95-97页 |
(二) "得"与"给"的交互 | 第97-99页 |
四、人情困境的规避 | 第99-102页 |
(一) 认知习惯的改变 | 第99-101页 |
(二) 人情环境的规避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02-112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02-105页 |
(一) 网络的建立—愿望与结构的张力 | 第102-103页 |
(二) 关系的发展与维护—个人选择的跨文化实践 | 第103-104页 |
(三) 网络中的资源动员—异文化中的摄取策略 | 第104-105页 |
二、网络建构行动者的"陌生人"身份 | 第105-108页 |
(一) 跨文化理解的角度 | 第106-107页 |
(二) 社会归属的角度 | 第107页 |
(三) 社会距离的角度 | 第107-108页 |
三、讨论 | 第108-112页 |
(一) 与相关研究的对话 | 第108-110页 |
(二)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附录一: 受访者基本情况表 | 第121-123页 |
附录二: 中国留学生访谈提纲 | 第123-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