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第15-17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1.1.2 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2.1 土壤有机碳研究的重点 | 第17-18页 |
1.2.2 气候因子变化对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 第18-21页 |
1.2.3 LUCC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 第21-23页 |
1.2.4 土地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 第23-24页 |
1.2.5 土壤有机碳估算方法研究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 | 第26-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3.3 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1-5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1-37页 |
2.1.1 总体概况 | 第31-34页 |
2.1.2 研究区生态资源概况 | 第34-37页 |
2.2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37-38页 |
2.2.1 野外采样空间设计 | 第37-38页 |
2.2.2 土壤实测定位点设计 | 第38页 |
2.3 室内处理与实验测定 | 第38-42页 |
2.3.1 土壤容重测定 | 第38-39页 |
2.3.2 土壤有机碳测定 | 第39-40页 |
2.3.3 土壤酸碱度、电导率、阳离子的测定 | 第40-42页 |
2.4 主要研究用数据的收集 | 第42-44页 |
2.4.1 土壤普查数据 | 第42-43页 |
2.4.2 遥感数据及其产品收集 | 第43-44页 |
2.5 其它数据 | 第44-46页 |
2.5.1 气候数据 | 第44-45页 |
2.5.2 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类型 | 第45-46页 |
2.5.3 DEM数据 | 第46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46-48页 |
2.6.1 区域化变量 | 第47页 |
2.6.2 理论核心 | 第47页 |
2.6.3 应用模型 | 第47-48页 |
2.6.4 分析过程 | 第48页 |
2.7 遥感数据序列集的重建方法 | 第48-52页 |
2.7.1 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的算法重建依据 | 第48-49页 |
2.7.2 技术实现 | 第49-50页 |
2.7.3 综合分析 | 第50-52页 |
2.7.4 结论 | 第5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基于时序数据集提取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信息 | 第53-77页 |
3.1 高斯拟合半方差函数提取植被变化信息的方法 | 第53-58页 |
3.1.1 方法的构建与实现 | 第54-55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3.1.3 结论 | 第58页 |
3.2 研究区地表植被变化信息的提取 | 第58-60页 |
3.2.1 地表植被的生长季持续期及其计算精度 | 第58-59页 |
3.2.2 地表植被的年际最大半方差及其趋势分析 | 第59-60页 |
3.2.3 结论 | 第60页 |
3.3 其它生态因子的变化信息提取 | 第60-62页 |
3.4 气候因子的提取及其时空变化特点 | 第62-76页 |
3.4.1 气候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62-65页 |
3.4.2 近十五年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 第65-68页 |
3.4.3 研究区生长季的气候因子变化特点 | 第68-71页 |
3.4.4 十五年气象因子的季节变化 | 第71-74页 |
3.4.5 讨论 | 第74-76页 |
3.4.6 结论 | 第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多维特征空间数据集的构建及土地覆被类型的提取 | 第77-86页 |
4.1 基于多维数据集遥感分类方案的构建 | 第77-80页 |
4.1.1 数据准备与确定分类体系 | 第78页 |
4.1.2 方案的实现 | 第78-80页 |
4.2 分类结果与综合分析 | 第80-84页 |
4.2.1 遥感调查结果 | 第80-82页 |
4.2.2 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4.2.3 易混淆地类的可分性分析 | 第83-84页 |
4.3 讨论 | 第84-85页 |
4.4 结论 | 第85-86页 |
第5章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地的评估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 第86-105页 |
5.1 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特征分析 | 第86-94页 |
5.1.1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87-88页 |
5.1.2 土壤盐化特征分析 | 第88-89页 |
5.1.3 土壤碱化特征分析 | 第89-90页 |
5.1.4 吉林西部土壤盐化与碱化的关系 | 第90-91页 |
5.1.5 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程度分析 | 第91-92页 |
5.1.6 讨论 | 第92-93页 |
5.1.7 结论 | 第93-94页 |
5.2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94-103页 |
5.2.1 土地盐碱化信息的提取 | 第94-96页 |
5.2.2 重点观测区盐碱化土地的时空变化 | 第96-101页 |
5.2.3 讨论 | 第101-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吉林西部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105-127页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准备 | 第105-109页 |
6.1.1 计算方法 | 第105-106页 |
6.1.2 数据准备 | 第106-107页 |
6.1.3 计算结果 | 第107-109页 |
6.2 吉林西部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109-114页 |
6.2.1 不同盐碱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109-110页 |
6.2.2 土地盐碱化加剧情况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110-111页 |
6.2.3 土地盐碱化减轻情况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111页 |
6.2.4 其他变量因子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111-114页 |
6.3 土壤有机碳及其生态控制因子 | 第114-123页 |
6.3.1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阳离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6.3.2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5-121页 |
6.3.3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生态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121-123页 |
6.4 讨论 | 第123-125页 |
6.4.1 碳源与碳汇的确定 | 第123-124页 |
6.4.2 有机碳储量的估算 | 第124页 |
6.4.3 盐碱发生区生态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响应 | 第124-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7.1 结论 | 第127-129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