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作图遗传群体类型 | 第11-13页 |
1.1.1 F2及其衍生的F3家系 | 第11-12页 |
1.1.2 BC群体 | 第12页 |
1.1.3 DH群体 | 第12页 |
1.1.4 重组自交系群体 | 第12页 |
1.1.5 近等基因系群体 | 第12-13页 |
1.2 分子标记类型 | 第13-14页 |
1.2.1 分子杂交技术标记 | 第13页 |
1.2.2 PCR技术分子标记 | 第13页 |
1.2.3 PCR与限制酶酶切技术结合的DNA标记 | 第13页 |
1.2.4 基因芯片技术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1.3 小麦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及QTL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1 小麦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QTL的应用 | 第15页 |
1.4 小麦茎秆结构特征与茎秆强度的关系 | 第15-16页 |
1.5 小麦茎秆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16-1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3 田间表型测定 | 第19-20页 |
2.4 亲本及RIL群体材料的DNA提取及 90K芯片检测分型 | 第20-22页 |
2.4.1 试验材料DNA提取 | 第20-21页 |
2.4.2 90K芯片检测及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39页 |
3.1 遗传图谱概况 | 第22-23页 |
3.2 株高及节间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3-28页 |
3.2.1 株高及节间长度等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 第23-24页 |
3.2.2 株高及节间长度等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24-28页 |
3.3 穗长、穗下茎、穗下节长度及穗下茎节比的遗传分析 | 第28-33页 |
3.3.1 穗长、穗下茎、穗下节长度及穗下茎节比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28-29页 |
3.3.2 穗长、穗下茎、穗下节长度及穗下茎节比的QTL定位 | 第29-33页 |
3.4 基部一二节间茎粗、壁厚及髓腔直径的遗传分析 | 第33-37页 |
3.4.1 基部一二节间茎粗、壁厚及髓腔直径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33-34页 |
3.4.2 基部一二节间茎粗、壁厚及髓腔直径性状的QTL定位 | 第34-37页 |
3.5 茎秆机械性状遗传分析 | 第37-39页 |
3.5.1 茎秆机械性状的表型变异统计分析 | 第37页 |
3.5.2 茎秆机械性状的QTL定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4页 |
4.1 遗传图谱构建 | 第39-41页 |
4.1.1 亲本与作图群体质量 | 第39-40页 |
4.1.2 分子标记技术的选择 | 第40页 |
4.1.3 本研究构建遗传图谱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2 茎秆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汇总分析 | 第41页 |
4.3 QTL检测结果与前人比较 | 第41-44页 |
4.3.1 株高、穗长及节间长度QTL | 第41-42页 |
4.3.2 基部茎粗、壁厚、髓腔直径的QTL | 第42页 |
4.3.3 茎秆机械性状的QTL定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文章英文缩略词汇总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