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 第13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 第13-14页 |
| ·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18页 |
| ·就业能力的内涵 | 第14-16页 |
|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21页 |
| ·描述性视角研究农民工就业能力 | 第18页 |
| ·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框架的构建 | 第18-20页 |
| ·实证角度研究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述评 | 第21-22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2-29页 |
| ·研究构思 | 第22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测度 | 第22-23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测度 | 第23-26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29页 |
| ·个人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个人环境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外部环境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 4 数据处理与结果 | 第29-46页 |
| ·数据的来源 | 第29页 |
| ·数据的信度分析 | 第29-30页 |
|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33页 |
|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31页 |
|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31-32页 |
| ·内外部就业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 第32-33页 |
| ·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39页 |
| ·性别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3-34页 |
| ·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 ·婚姻状况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 ·所处行业不同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 ·外出工作时间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39页 |
| ·相关性检验 | 第39-41页 |
| ·相关性检验分析 | 第41-46页 |
| ·个人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内外部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41-44页 |
| ·个人环境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内外部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外部环境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内外部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内外部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46-54页 |
|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 第46-50页 |
| ·强化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 第46页 |
| ·构建完善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 | 第46-48页 |
| ·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 第48页 |
|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吸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 第48-49页 |
| ·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第49-50页 |
| ·注重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 第50页 |
| ·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50-52页 |
| ·合法经营,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 第50-51页 |
|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 第51-52页 |
| ·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就业能力的建议 | 第52-54页 |
| ·积极参加培训及再教育,提高就业相关能力 | 第52页 |
| ·加强职业规划,搜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能力 | 第52-5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研究局限 | 第54-55页 |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