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 糖类物质的定义、分类 | 第11页 |
2. 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第11-14页 |
·多糖的提取 | 第11-13页 |
·多糖的纯化 | 第13-14页 |
3. 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方法 | 第14-18页 |
·单糖组成的气相色谱法 | 第14-15页 |
·单糖组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5-18页 |
4. 多糖化学结构表征方法 | 第18-19页 |
·多糖结构的化学分析法 | 第18-19页 |
·仪器分析法 | 第19页 |
5.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茶枝柑皮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3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材料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22页 |
2 方法 | 第22-27页 |
·原料处理 | 第22页 |
·茶枝柑皮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粗多糖中总糖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粗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24页 |
·粗多糖提取综合评分 | 第24页 |
·多糖得率及抗氧化能力单因素试验 | 第24-25页 |
·多糖得率及抗氧化能力的正交试验 | 第25页 |
·验证试验 | 第25-26页 |
·茶枝柑皮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粗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27页 |
·各因素对多糖得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27-29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粗多糖中总糖含量 | 第30页 |
·茶枝柑皮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茶枝柑皮多糖的纯化 | 第33-4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材料 | 第33页 |
·仪器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37页 |
·树脂脱色 | 第34-36页 |
·脱蛋白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树脂筛选的结果 | 第37-38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40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4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柱前衍生化HPLC 测定单糖组成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2-5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材料 | 第42页 |
·仪器 | 第42-4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3-53页 |
·溶液制备 | 第43页 |
·色谱条件 | 第43-44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44-48页 |
·多糖水解条件与单糖衍生化条件考察 | 第48-51页 |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51-5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茶枝柑皮多糖的系统分级及结构初步研究 | 第54-6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仪器 | 第55页 |
2 方法 | 第55-58页 |
·茶枝柑皮多糖(CP)的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55-56页 |
·茶枝柑皮多糖CP 的凝胶柱层析 | 第56-57页 |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分子量 | 第57页 |
·紫外光谱扫描 | 第5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8页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5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茶枝柑皮多糖离子交换层析 | 第58-60页 |
·茶枝柑皮多糖组分的凝胶柱层析 | 第60页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60-61页 |
·茶枝柑皮多糖组分的紫外扫描光谱 | 第61-6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4页 |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 | 第64-65页 |
·核磁共振 | 第65-6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茶枝柑皮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8-7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8-69页 |
·材料 | 第68页 |
·仪器 | 第68-69页 |
2 方法 | 第69-71页 |
·溶液配制 | 第69页 |
·药物配制 | 第69页 |
·U251 细胞培养 | 第69页 |
·茶枝柑皮多糖、脱蛋白多糖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 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 第69-70页 |
·统计分析 | 第70-7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筛选H_20_2 最佳成模浓度 | 第71-72页 |
·茶枝柑皮多糖对H_20_2 损伤的U251 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72-7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