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基于SWAT-MODFLOW的变化环境下渠井结合灌区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1页
        1.2.1 地下水循环研究第14-18页
        1.2.2 地下水循环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2.3 SWAT-MODFLOW模型应用第19-21页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系统概化及分析第24-32页
    2.1 灌区概况第24-26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24页
        2.1.2 气象水文第24-25页
        2.1.3 引水工程措施第25页
        2.1.4 地下水及开采情况第25-26页
        2.1.5 社会经济概况第26页
    2.2 灌区水循环系统概化第26-27页
    2.3 变化环境因素的分析第27-31页
        2.3.1 气候变化因子第27-29页
            2.3.1.1 降水第27-28页
            2.3.1.2 气温第28-29页
        2.3.2 人类活动因素第29-31页
            2.3.2.1 渠灌引水量第29页
            2.3.2.2 地下水开采量第29-30页
            2.3.2.3 灌区土地覆盖类型第30-31页
    2.4 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灌区SWAT模型的构建第32-54页
    3.1 模型的理论方法第32-38页
        3.1.1 径流计算第32-33页
        3.1.2 蒸散发量计算第33-36页
            3.1.2.1 植物最大散发量第33-35页
            3.1.2.2 植物实际散发量第35页
            3.1.2.3 土壤水蒸发量第35-36页
        3.1.3 土壤水再分配过程第36-37页
        3.1.4 坡面汇流过程第37页
            3.1.4.1 地表径流汇流第37页
            3.1.4.2 壤中流汇流第37页
        3.1.5 河道汇流过程第37-38页
    3.2 建模所需的数据资料第38-39页
    3.3 灌区SWAT模型的构建第39-52页
        3.3.1 空间离散化第39-42页
            3.3.1.1 自定义河网水系第41页
            3.3.1.2 自定义子区第41页
            3.3.1.3 编辑属性第41-42页
        3.3.2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第42-46页
            3.3.2.1 土壤数据库第42-45页
            3.3.2.2 土地覆盖数据库第45-46页
            3.3.2.3 气象数据库第46页
        3.3.3 HRUs划分第46页
        3.3.4 灌溉用水管理数据库第46页
        3.3.5 模型运行及调参第46-50页
        3.3.6 模型验证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灌区SWAT-MODFLOW模型的构建第54-76页
    4.1 MODFLOW模型的理论方法第54页
    4.2 灌区MODFLOW模型的构建第54-59页
        4.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第54-56页
            4.2.1.1 含水层三维模型第55页
            4.2.1.2 边界条件概化第55-56页
        4.2.2 数学模型构建第56页
        4.2.3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第56-59页
            4.2.3.1 计算网格划分第56-57页
            4.2.3.2 边界条件分析第57页
            4.2.3.3 初始流场第57页
            4.2.3.4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第57-58页
            4.2.3.5 源汇项的计算与输入第58-59页
        4.2.4 数学模型求解第59页
    4.3 灌区SWAT-MODFLOW模型的构建第59-68页
        4.3.1 耦合程序的原理及结构第59-60页
        4.3.2 四个链接文件的创建第60-67页
            4.3.2.1 创建hru_dhru.txt第60-63页
            4.3.2.2 创建dhru_grid.txt第63-65页
            4.3.2.3 创建grid_dhru.txt第65-66页
            4.3.2.4 创建river_grid.txt第66-67页
            4.3.2.5 运行CreateSWATMF.exe第67页
        4.3.3 创建swatmf_link.txt第67页
        4.3.4 SWAT-MODFLOW模型的运行第67-68页
    4.4 耦合模型的参数率定第68-72页
    4.5 耦合模型的验证第72-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变化环境下的灌区地下水循环特征第76-96页
    5.1 变化环境情景方案的设定第76-84页
        5.1.1 气候变化情景第76-77页
        5.1.2 人类活动变化情景第77-83页
            5.1.2.1 土地覆盖第77页
            5.1.2.2 灌溉水量第77-83页
            5.1.2.3 地下水开采量第83页
            5.1.2.4 灌溉水利用系数第83页
        5.1.3 变化环境情景方案第83-84页
    5.2 变化环境下的灌区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第84-94页
        5.2.1 丰水年地下水位模拟预测第84-87页
        5.2.2 平水年地下水位模拟预测第87-90页
        5.2.3 枯水年地下水位模拟预测第90-94页
    5.3 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适应性对策第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讨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作者简介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地区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下一篇:基于GWM的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