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1 花色素苷合成及其相关基因 | 第13-16页 |
| 1.1 花色苷的合成 | 第13-14页 |
| 1.2 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 | 第14-16页 |
| 1.2.1 结构基因 | 第14-15页 |
| 1.2.2 调节基因 | 第15-16页 |
| 2 影响花色呈色的因素 | 第16-18页 |
| 2.1 花色素苷的结构 | 第16-17页 |
| 2.2 细胞液泡pH的影响 | 第17页 |
| 2.3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7-18页 |
| 2.4 花瓣表皮细胞性状的影响 | 第18页 |
| 3 蓝色花卉的研究 | 第18-20页 |
| 3.1 蓝色花卉的形成原因 | 第18-19页 |
| 3.1.1 蓝色花花色素 | 第19页 |
| 3.1.2 蓝色花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 3.2 蓝色花卉分子育种 | 第19-20页 |
| 4 菊花花色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4.1 菊花花色的历史记载 | 第20-21页 |
| 4.2 菊花花色分类 | 第21-22页 |
| 4.3 菊花主要的花色素种类 | 第22页 |
| 4.4 菊花花色转基因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蓝色花色转基因候选菊花品种筛选 | 第25-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 1.3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1.3.1 溶剂的配制 | 第26页 |
| 1.3.2 花色的测定 | 第26页 |
| 1.3.3 二氢杨梅素(DHM)花瓣饲喂培养 | 第26-27页 |
| 1.3.4 飞燕草素苷的提取 | 第27页 |
| 1.3.5 飞燕草素苷标准品母液的配制 | 第27页 |
| 1.3.6 高效液相的色谱条件和色谱柱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 2.1 DHM培养后的花色变化 | 第27-29页 |
| 2.2 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 | 第29-30页 |
| 2.2.1 飞燕草素苷的洗脱条件 | 第29-30页 |
| 2.2.2 飞燕草素苷出峰时间 | 第30页 |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2页 |
| 2.4 各品种DHM培养后花瓣中飞燕草素苷含量 | 第32-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候选品种高效再生体系及抗性选择压的确定 | 第37-47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1.1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 1.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8页 |
|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8页 |
| 1.4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38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 2.1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8-39页 |
| 2.2 菊花不定芽的分化 | 第39-40页 |
| 2.2.1 外植体和再生途径选择 | 第39页 |
| 2.2.2 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 第39页 |
| 2.2.3 菊花组培苗的生根培养 | 第39-40页 |
| 2.3 抗生素的筛选试验 | 第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3.1 直接诱导芽再生培养基对菊花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2 抗生素对菊花的影响 | 第41-44页 |
| 3.2.1 不同浓度的潮霉素对菊花叶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2.2 不同浓度的潮霉素对菊花生根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 讨论 | 第44-47页 |
| 4.1 菊花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 4.2 影响菊花再生的因素 | 第45-46页 |
| 4.2.1 基因型 | 第45页 |
| 4.2.2 再生途径 | 第45-46页 |
| 4.2.3 激素组合对再生的影响 | 第46页 |
| 4.3 抗生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46-47页 |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47-49页 |
| 附录Ⅰ | 第49-50页 |
| 附录Ⅱ | 第5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