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与调控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7-18页
        1.2.1 研究目标第17页
        1.2.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1-23页
        1.4.1 创新之处第21页
        1.4.2 不足之处第21-23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3-31页
    2.1 生态风险调控研究第23-25页
    2.2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第25-27页
    2.3 耕地生态风险相关研究第27-30页
    2.4 简要评述第30-31页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第31-41页
    3.1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3页
        3.1.1 耕地生态系统第31页
        3.1.2 耕地生态安全第31页
        3.1.3 耕地生态风险第31-32页
        3.1.4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第32页
        3.1.5 耕地生态风险调控第32-33页
    3.2 基础理论第33-39页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33-34页
        3.2.2 系统科学理论第34-36页
        3.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第36页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6-38页
        3.2.5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38-39页
    3.3 分析框架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耕地生态风险形成第41-57页
    4.1 耕地生态系统运行过程第41-47页
        4.1.1 耕地生态系统特征第41-42页
        4.1.2 耕地生态系统结构第42-44页
        4.1.3 耕地生态系统功能第44-46页
        4.1.4 耕地生态系统演化第46-47页
    4.2 耕地生态风险形成原因第47-54页
        4.2.1 致险因子的危害性第49-52页
        4.2.2 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第52-53页
        4.2.3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第53页
        4.2.4 调控体系的缺失性第53-54页
    4.3 耕地生态风险形成过程第54-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第57-85页
    5.1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第57-73页
        5.1.1 评价体系构建基础第57-59页
        5.1.2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第59-68页
        5.1.3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第68-73页
    5.2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第73-79页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73页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73-79页
    5.3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第79-83页
        5.3.1 评价方法对比第79-81页
        5.3.2 物元分析模型第81-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6章 耕地生态风险调控第85-101页
    6.1 耕地生态风险监测预警第85-88页
        6.1.1 生态风险监测第85页
        6.1.2 生态风险预警第85-87页
        6.1.3 生态风险监测预警内容第87-88页
        6.1.4 生态风险监测预警发布机制第88页
    6.2 耕地生态风险调控体系的构建第88-98页
        6.2.1 构建原则第89页
        6.2.2 构建思想第89-90页
        6.2.3 构建主体第90-92页
        6.2.4 耕地生态风险调控体系第92-98页
            6.2.4.1 环境监测体系第92-93页
            6.2.4.2 过程控制体系第93-94页
            6.2.4.3 调控组织体系第94-96页
            6.2.4.4 调控技术体系第96-97页
            6.2.4.5 调控机制体系第97-98页
    6.3 耕地生态风险调控策略第98-100页
        6.3.1 生态风险应对策略第98-99页
        6.3.2 生态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第99-100页
    6.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7章 实证研究:以宜兴市为例第101-135页
    7.1 区域概况第101-103页
        7.1.1 自然条件概况第101-102页
        7.1.2 社会经济概况第102页
        7.1.3 土地利用现状第102-103页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103-108页
        7.2.1 数据来源第104页
        7.2.2 数据处理第104-108页
    7.3 宜兴市耕地生态风险形成第108-112页
    7.4 宜兴市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第112-128页
        7.4.1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第112-118页
        7.4.2 评价指标体系第118-119页
        7.4.3 经典域、节域的确定第119-120页
        7.4.4 结果与分析第120-128页
    7.5 宜兴市耕地生态风险调控第128-133页
        7.5.1 耕地生态风险调控体系建设第128-130页
        7.5.2 耕地生态风险分区调控策略第130-133页
    7.6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7页
    8.1 主要结论第135-136页
    8.2 研究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产权认知的视角
下一篇: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偏好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